第八批国保,东周时期古遗址。文化堆积包含有灰色绳纹筒瓦、板瓦。遗址中部偏东处有朱家冢墓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地面采集到东周时期遗物。该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现存完好的码头12座,均建于清代。襄樊码头是目前万里茶道(中国段)申遗推荐点里汉水水运中唯一的一个码头群,是万里茶道汉水水运最直接的实物见证,见证了万里茶道的兴衰,为研究万里茶道提供重要实物例证。襄樊码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七省通衢”历史地位的重要见证。
第八批国保,春秋中期至战国早中期的曾国贵族墓地,著名大思想家季梁即葬于此。经两个多月的勘探,除水塘和民居叠压地以外,共计勘探6.4万平方米,发现19座墓葬,包括17座东周时期的土坑墓、2座东汉砖室墓,墓葬规格长约2米至5米,宽约1米至3米,深约1米至2.2米。
第八批国保,宋代名人家族墓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传为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及其后人墓地。该墓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八批国保,又名百尺塔、乱石塔。建于大中祥符八年,八角十三级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通高30米。共设佛龛88座。
第八批国保,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相传始建于晋代,系由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今宜昌)时所建。至明代崇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把原塔拆除拟建新塔,但未能如愿。时至清乾隆十年,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当地士民损资在原塔基处重建,但因技术问题和资金不继,屡建屡圮,仅建塔基二级。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春,才由当时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等10余人损资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塔成。塔高43.35米。
第八批国保,建于清朝中期。面阔七间,一进三重两天井四合院布局,前半部分砖石木结构,后半部分以土木结构为主,前低后高,楼上楼下,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上,花屋采用“马头式”封火墙,在我国南北古民居建筑自我保护做法上是一个独创。该古建不论是建筑形式、建筑内容,还是建筑风格,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清嘉庆六年,由相距约200米的“老号”和“宝和”两组形制相同的建筑组成。三峡地区现存较好的建筑群,对研究峡江地区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八批国保,光绪六年由当地富户饶宗义所建。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垂花门廊、前厅、中厅、正屋及左右配房和哨楼、花园等组成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清嘉庆六年,民国初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3.46米,进深29.30米,有朝门、厅屋、后堂及厢房。中部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前、中、后三殿,为祭祀区。左右两路为厢房。该建筑内部装饰华美,以前殿戏楼二盘龙石柱和大量人物故事石雕及木雕装饰最具特色,被誉为“江北第一祠”。
1926年8月27日,北伐军在汀泗桥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后,29日,叶挺率独立团向贺胜桥发起进攻,至20日上午10时全部攻克贺胜桥。陵园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宽南窄,西南低,东北高,依地势形成三层阶梯式结构。园内由南向北依次为纪念墓、纪念亭、纪念砷等纪念建筑。
第八批国保,由汉协盛营造厂设计、施工,1919年始建,1921年正式启用。抗战期间,曾是各阶层人士活动的重要场所。汉口总商会从创立到1949年消亡,为武汉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旧址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共四层,砖木结构,西式古典主义建筑。立面构图强调竖向。外墙采用仿麻石粉刷,正面入口壁柱做西式古典柱式,入口上部饰山花线角。该旧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