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正殿为金代遗构,戏台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正殿,两侧有耳殿、厢房等。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四椽上置平梁,用脊瓜柱,大叉手。殿顶琉璃脊兽,施筒板布瓦。前檐斗五铺作单抄双下昂。
乡宁寿圣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正殿和钟楼。正殿为宋代原构,钟楼为元代所建。
创建于金太和五年,因寺中有土雕大佛一尊,俗称“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南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大佛阁依崖而建,坐西朝东,建在高1米的月台上,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前檐施五踩异形斗。前半部为砖石券窑洞,后半部为土券窑洞,建筑面积205.6平方米。阁内土雕大佛――阿弥陀佛高10余米,结跏跌坐,左右各塑一尊胁侍菩萨,高3.7米。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院内中轴线上现存二门、大佛殿、东西配殿。大佛殿为金代遗构,余为后人在原址上改建。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之梁架结构简洁奇巧,柱头斗后尾出三跳华,上承六椽,作月梁造,下平缝下置方木承坐斗素枋及上平,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大殿在建筑形制、结构与制作手法上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
第六批国保,创建于唐天佑年间,金大定十二年重修,后历代均有修葺、增建,现仅存正殿,主体结构为金建元修。该宫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宽80米,南北长68米,中轴线上有山门(上建倒座戏楼),正殿,两侧有东西翼楼、廊庑、配殿、角殿。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无考,可考之建年为元代,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势较高,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与禅堂。西侧为清建五谷神庙和奶奶庙。
第六批国保,现存建筑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为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共有40余座古建筑,时代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至清代末期,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其整体建筑与规制,仍保持着我国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是研究当时社会县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创建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金大定时重修,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寺址一面背山、三面环水。占地面积844.6平方米。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斗为六铺作双抄双下昂。殿内采用减柱造,空间宽大。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用材硕大,举折平缓,出檐深远,保留了金代建筑风格。殿内两侧绘有壁画,约80平方米。
第六批国保,金大安至崇庆年间重修,后历代均有修葺。共分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7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倒座戏台、过殿、正殿、东西配殿、东西配房等。正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屋顶琉璃剪边。斗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前檐柱为方型抹角石柱,似白玉一般,故称“白玉宫”。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唐代己存,历代屡有修葺。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戏台、献殿、正殿、东西垛殿、廊房等。戏台为金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遗物。戏台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台基高1.1米,略呈长方形,长7.4米,宽5.9米。台身四周立柱,四柱上设大额枋,柱头上施有转角斗,每面补间各两朵,昂皆为真昂,后尾挑于平之下,形成方形框架承托屋架。台基束腰处刻有“时大定二十年岁次……”的题记。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戏台。
始建于金正隆二年,后经明清多次修葺。正殿整体梁架及建筑部件仍保留金代原貌。石窑(入寺之门)为清代遗存。另寺内保留有东西配殿遗址。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柱头斗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对前乳用三柱,乳前端与铺作相交出耍头。结构简洁规整,特征与金代形制相符。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金泰和三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大成殿为金泰和三年遗物。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大成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规整,殿顶琉璃剪边,前有月台。明伦堂及东西厢房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