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寺刻经龛位于曲阳县西羊平村西北约100米的少容山顶。少容山,又称黄山,以盛产白石而著名。据县志载:八会寺创建于北齐时期,原有上阁、下阁、菩萨、资福、普同、圣寿诸院和钟、鼓楼。几经劫难,至清末已焚毁殆尽。 1935年,著名的中国古代建筑专家刘敦桢先生曾对八会寺遗址及刻经石龛做过调查。当时尚存覆莲石柱础1件,石造像两尊和若干八角石柱。
邢台道德经幢,经幢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经幢第八面上部,“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字迹尚可辨识。经幢旁有弃置的断碑残石。三块六面体经幢,为《大佛顶尊胜陀罗尼咒》,有“至元二十六年二月……”款。立于其侧的也是一块元碑,至元十五年八月立。
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卧佛寺水库内,凿于一处高约6米、南北向面西的硅质石灰岩峭壁上。据卧佛像左侧题记记载,此石刻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6年)。卧佛摩崖造像现存大小窟龛95龛,造像138尊,为一处以释迦牟尼涅槃经变相为主体的大型摩崖龛群。其中卧佛造像长达4.5米,为河北省现存最大的石质卧佛造像。涅槃经变相中刻划的众弟子,形象生动,形态各异,较好的表达了佛祖涅槃之际的肃穆哀伤气氛。其余诸龛造像也均雕工细腻,线条流畅,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是我国北方极为罕见的大型北宋石刻群。
石窟开凿于北宋年间,明代、清代均有重修和续建,是一处佛、道合一的文化遗存。石窟分左、中、右三窟,坐北面南并排而建。左窟较小,壁上无雕刻,地上存石造像一尊。中窟为此处主要建筑,窟内左、中、右三壁上共浮雕石造像500余尊。地上散置石造像5尊。右窟较深,地上散置石造像5尊。石窟外西侧存明代始建的圣母庙一座,明代至清时期的碑刻4通。明代石柱2根。法华洞石窟是武安市保存最大的石窟,窟内有珍贵的千手千眼菩萨像,是武安为数不多的造像艺术宝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砖石结构,依山而建,重檐三滴水歇山琉璃瓦顶。现存摩崖造像三处,一处在香炉谷,一处在寺嘴,处在岭西的菩萨洞,大小佛像74尊。香炉谷中的弥勒阁始建于唐末、金代重修,内依石崖雕善跏坐佛一尊,高8米,敷搭双肩袈裟,右摆吊搭于左肩上,衣纹流畅挺拔,面部圆润丰颐,姿态柔和,作说法手印,表现了高度的雕塑技巧。
第七批国保,开凿于东魏至隋初,约在清末遭到破坏,几乎所有头像均被凿毁。现存3个小型洞窟及8个附龛,摩崖造像 1处,题刻 18处。是山西中部地区比较重要的石窟寺,雕刻精细,年代明确,为研究东魏至北齐造像样式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第七批国保,由石窟和摩崖造像组成。石窟、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后镌刻不断至隋唐。石窟现存 3座,造像总数 1300余尊。石马寺石窟保存基本完好,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原貌,突出反映了外来艺术与中国民族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中国造像艺术。
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始凿于北魏晚期(494~534年),止于唐代。千佛洞石窟共有 2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造像 70余躯。南窟属北魏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窟外立面雕成仿木建筑结构。
该石刻是近代发现的重要佛教石刻大型窖藏,因其出土地南涅水村命名。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包括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佛教石刻精美作品,主要有造像塔、单体造像、造像碑、碑碣等四种形式。南涅水石刻表现了当地悠久的佛教传播历史,为研究佛教艺术、古代建筑与书法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与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