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无考。清代进行过大规模修葺。庙为一进院,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廊房、垛殿。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卷刹较缓,斗用材硕大,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前檐当心间施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殿内两山墙绘有20余平方米壁画,为清代作品。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大殿一座为金代遗构。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下层出廊,石质廊柱,斗用材较大,为四铺作单下昂,琴面式真昂。灰色筒板布瓦屋顶,四角柱侧脚明显。梁架结构为四椽通檐用二柱,前檐当心间施板门。石台前刻有“重修石台袁世节施舍石窝”题记,无年号留存。
第六批国保,俗称积善塔,此塔原为藏舍利而建,创建于隋而再建于金。据塔内第三层所嵌碑文记载:“大定六年,舜都骷髅和尚行化至此,曾从昭庆院西掘出一只石龟,中藏肉鬓珠一粒,背刊‘古禅寺三圣瑞现塔’,复刊‘隋仁寿元年僧丰彦藏字’。于是骷髅和尚便将旧得舍利和石龟同藏于下,并建塔在其上面。大定九年工程告竣”。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历代修葺情况不详。现存金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斗四铺作,出平昂。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对搭牵通檐用三柱。佛殿柱头不施普拍枋,直接坐栌斗;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铺作用蝉肚实柏;昂介于真昂与假昂的独特做法,是研究古代建筑地方手法的珍贵实例。殿内存清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寺内存一通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碑记碑刻。
第六批国保,据县志记载,普照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唐元和年间修,金大定年间重修,清顺治、雍正年间屡有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项。殿内采用减柱造,后金柱呈八角形,柱头卷杀,柱脚升起显著。柱头斗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造,明间、补间、斗五铺作双抄重造,琴面昂。各部斗里转采用四铺作计心造法。梁架结构为六椽对前乳通檐用三柱,为典型的金代建筑。
第六批国保,庙为二进院落,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角殿、老君殿、土地殿等。昭泽王是唐懿宗咸通年间襄垣民间一位姓焦侠士,因精通阴阳地理之术,为民惩恶扬善、除魔降雨,历代受封昭泽王,深受民众崇拜并筑庙祭之。庙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
第六批国保,据光绪八年《长子县志》及碑载,元、明、清共九次修葺和增建。现存建筑有中殿和后殿,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两殿均使用减柱造,建筑布局及用材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
不二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北汉乾九年,现为金明昌六年建筑。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出檐有廊,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原位于北留乡小直峪村,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1989年将大雄宝殿迁至县城首邑西路74号。
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全寺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现仅存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金代原构,面宽进深各三间。天宫楼阁,既是精制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艺品,其仿木构建筑形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制,对研究金代建筑具有参考价值。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宋代,旧称“佛堂寺”,原为天官寺下院。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寺院坐西朝东,三进院,占地面积为5981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石窟),两侧建有偏殿、廊房二十余间。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斗用材硕大,为六铺作双下昂。
据庙内明清重修碑记载,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重建,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积2.7万平方米,由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庙内现存明、清、民国时期重修碑刻7通。
初名崇严寺,又名禅山寺。创建于唐,宋嘉佑年间改名崇圣寺,南宋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均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个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南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等,寺庙西南有明代实心砖塔1座,元代石塔2座。东面有白龙庙,南面为戏台。建筑面积184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