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无考,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从现存建筑结构看,大部分为明、清遗物,部分构件仍保留着宋、金、元特征。整个寺院占地438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山门、过殿、大雄宝殿、西插花楼。寺内保存宋庆历、金贞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十几通;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所铸铁钟一口。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元大德七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元杂剧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攀间枋题记,元延佑二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耳殿。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前乳用三柱。前檐柱头斗为五铺作双下昴,补间出45度斜。后檐斗为四铺作出单抄。四椽下有“大元国延二年······”题记。殿内绘有壁画,被白灰覆盖。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庙内元代经幢记载,元至正七年(1357年)重建。明天顺、清康熙、民国六年都曾进行过修缮。坐北朝南,三进院落。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建筑已毁)、石牌坊、山门、正殿、后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有钟鼓楼、配楼、耳殿、禅房、关帝殿、奶奶殿等。庙宇前部开阔疏朗,后部紧凑严密,形成了疏密有序,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形制多样,元、明、清各代建筑并存的群组建筑风格。
据重修碑载:“宋朝建至,宋金兵劫火焚之余”。元代重修。历代均有修葺。庙坐南朝北,分上下两院。中轴线上依次为木牌坊、山门、乐楼、圣母殿。下院山门戏楼两侧有钟鼓楼、灵官庙、东西禅院、廊房;上院两侧有东西配殿、痘疹殿、眼光殿;东南角有“显泽侯神祠”。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创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后历代均进行过修葺、增修。观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2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玉皇阁。
第六批国保,依据梁上题迹及碑文记载,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五岳殿、水仙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五岳殿为庙内主体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水仙殿位于五岳殿东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
第六批国保,创建于南宋景定六年,现存主要为元明建筑。据清《高平县志》记载:“金姬志真,号洞明子,皇统中游五岳,归语所亲曰‘人生一梦耳,’舍宅作观名清梦”,清梦观即由此而得名。观坐北朝南,二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三官殿、阎王殿、三清殿、玉皇楼,两侧有厢房、钟鼓楼、耳殿等。三清殿为观内主体建筑,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剪边,屋顶琉璃脊饰。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清时期建筑。汤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布局。自南而北依次为:戏楼、山门、中门、成汤殿,两侧分别为东西耳楼、东西耳房、东西掖门、三殿、虫王殿等。据《山右石刻丛编》载“大阳成汤殿自乾德五年(967)我祖刘公之所建也”,
第六批国保,观音庙坐北朝南,总体布局为两条平行轴线,东轴线为一进院,轴线上分布有山门、三圣殿、东侧有厢房、廊房、 耳殿。西轴线为两进院,中轴线上分布有元代过街阁楼、观音 殿,轴线两侧分布有廊屋。庙院南北总长47米,东西宽43米,占地面积202l平方米,现存为元、明、清建筑。
据金大定二十五年碑记:原为空王灵溪寺,建于唐中年间,唐太宗欲登山礼佛至此回銮,唐僖宗时改名为回銮寺。五代末,毁于兵火,宋初重建,北宋末又毁。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仍于旧基而兴新构”。现大殿明间脊枋下有“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年)岁次戊申二十七日壬子丁未时重建”的题记。廊下有明清碑数十通,记载了明嘉靖、清康熙、乾隆时维修情况。
第六批国保,俗称禹王庙,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皆有修葺。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前乳袱用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