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元延二年,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几经重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补修。庙坐北朝南,前后共二进院落,现存殿堂6座,占地1056.4平方米,建筑面积406.4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泮池等。东西两侧为舍房。
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现存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与大殿相对的连三舞台(中舞台己拆除),为明代遗构,后台留有清光绪时演出题记。马王殿内东西墙留有清代壁画17平方米。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无考。据大殿正脊大吻、正门门扇题记,明万历四十一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五凤楼和东配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五凤楼)、拜厅、后殿;两侧有配殿、钟鼓楼。凌霄宝殿为明清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
第六批国保,因宫内供奉尧、舜、禹、汤而得名。创建于元代,明、清均有修葺。东侧有关帝庙一座,与四圣宫连为一体。四圣宫坐北向南,中轴线上舞台、献殿(不存)、正殿,正殿两旁三间耳殿,殿前东西配殿各三间、东西廊房各六间。四圣宫舞台为我国现存较早的戏台之一,对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真泽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二仙宫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大殿。真泽宫现存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38通。
第六批国保,又称南史寺,在侯马、襄汾、新绛三县(市)交界处,现存为元明时期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国保,创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间,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年间,曾先后三次补修。现存建筑有正殿、献亭、戏台及钟鼓楼、配殿等。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无考,中轴线上仅存有后稷殿、戏台。后稷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右门墩石上有“至元二十九年五月”所建题记。戏台上有明清两代重修题记。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无考。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依次有戏台、水陆殿、五方佛殿,殿前左右各有廊房七间。五方佛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梁枋用材较大,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元代特征显著。殿内两山及后墙保留有壁画。水陆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后门下有题记“成化五年造・・・・・・”。
始建于唐,金代毁于兵火,大元至顺四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南过殿、东西配房及正殿等。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琉璃瓦剪边,斗为五铺作双下昂,殿内采用减柱移柱法,元代特征显著。
第六批国保,戏台始建于元代初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原属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舞台。戏台坐南朝北,分前后两部分,前檐为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后部建筑为元代遗构,平面略呈方形,台宽7.25米,面宽7.25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为台口。背面及两侧后部筑以墙壁,无前后场之分。前檐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大额,后墙及两山为土坯砌筑,形成了三面砌墙正面敞口的形式,斗为重双下昂计心造作法,内檐梁架结构尤为别致。台前有清代增建硬山卷棚顶抱厦。
创建于宋,后历代予以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献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补间仅施一朵斗,殿内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通檐用三柱,用材粗大。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彩塑7尊,均为元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