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寺塔,又名宝塔,座落在澄城县东大街文化馆院内,因建于精进寺内而得名。精进寺塔是唐代创建的一座方形九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3.26米,塔基呈方形,每面边长7米。据《澄城县志》(韩志)记载:“精进寺在东门外迤南,唐肃宗时建浮图九级”。唐肃宗李亨从公元756年至761年共在位6年,此塔从始建至今已有1240多年的历史。通过史料考证证实我县精进寺佛塔创建于唐代,而在宋代和清代都进行过大的复修。
原名为“应身大士塔”。对寺塔的来历还有一说:据说隋文帝杨坚和他的母亲出游印度,带回佛牙一枚。来到南五台,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于参禅诵经,就在此建塔。这里终年香火旺盛,随文帝也常来此消夏避暑,参禅礼佛。初唐时,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每年也要来此朝拜几次。这样,南五台声名大振,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据《长安志》所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这里既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又是文人墨客驻足蛰隐之处,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咏诵。唐代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
百良寿圣寺塔,俗称百良塔。塔建于晚唐,为密檐式方型多层砖构实心塔。属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良塔共十三级,高31.73米。每级四边出檐,檐仿宫殿结构,古朴典雅。除底层外,每级四角悬有风铃,清风许来,铃声入耳。塔顶方形,呈朝天升天状,取承受上天雨露之意。清康熙二年,在塔基底层加筑护墙,正南有门洞可通护墙顶端,洞额题“慈云洞天”,洞下有清顺治戊戌进士王又旦所撰《重修寿圣寺浮图记》石碑。百良寿圣寺塔型造型玲珑秀气,是古代建筑中的杰作。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明寺塔亦称关寺塔,始建于唐开元中(约727),宋庆元元年(1195)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丛林。塔高13层,计27.33米,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塔身北面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长宽各1.5米,室墙内壁之上于转角处施迭涩砖,将室墙顶部收缩成八边形,其上砌井口枋一层,枋上每边各隐出散斗两个,斗上又迭涩向上逐步收缩,至顶形成一个小八角形的小穹窿,每边宽10厘米。2006年05月25日,开明寺塔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寺塔位于歧山县县城西端原太平寺旧址内。太平寺塔因建于太平寺内而得名。太平寺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历代虽然屡有修葺,但原貌并未改变。塔身砖砌,为楼阁式八角八层,高三十多米。2006年太平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1年),塔高30米,为中国至高铁塔。武陵寺塔身高27.5米,直径6米,周长21米,七层八楼,第砖质木式结构。重檐楼阁式,层层有斗拱飞檐,角有风铃,楼门有圆有方,外有平座栏杆,所雕图案各异。塔身内为两米见方天井,木质楼梯旋绕直达塔顶。隔层拱门相对,出拱门凭栏可以俯瞰四面山色。2006年05月25日,武陵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耀县志》载,“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凤凰集祋祤北原(今塔坡原),因建步寿宫于此。后其地亦因此名步寿原。仁寿四年(604)在步寿原龙华寺建大像阁,在照金山东峰建神聪寺,又名神德寺。大业三年(607)四月,大德法师沙门僧晖奉敕于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灵塔。”1956年8月6日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庙是一座木结构古建筑,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殿顶富丽堂皇的藻井,屋顶正脊部分的彩色琉璃制品装饰,龙吻、仙人走曾变异多姿,形态生动,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法王庙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公元1022年),历经各代重修。现存寝宫,系清代重修,富丽堂皇。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2006年法王庙作为宋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