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相传为晋代所建。据明“《永乐大典》辽州志”记载,宋政和八年已有。据元代石碑记载,该殿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下檐斗一斗二升,上檐为单昂斗,柱头卷刹明显,柱楚石为青石覆盆式、宝装莲瓣式和鼓式三种,雕工精细,图案清晰。屋顶瓦、脊、仙人、走兽全为绿色琉璃,殿内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对乳通檐用三柱。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献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无栏额,前檐施粗圆木通面额,额上施斗11朵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其上施驼峰承接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与叉手,四椽与平梁上皆施彩绘,与大殿同期,为四椽通达前后檐。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庙内建筑大多已毁,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无栏额,前檐明间和次间施粗圆木通面额,上施斗七朵为四铺作单下昂。稍间无补间,为明清改建。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梁上均绘有彩绘。檩上有元至正七年、明成化、嘉靖、万历、清道光五年重修题记。
创建于金泰和六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修葺。庙坐北朝南,占地2325.96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其余建筑己毁。正殿为元代建筑,建在高1米余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单昂。殿内有彩塑11尊,均为元代作品。东、西、南三壁有清代壁画。
据正殿悬梁记载,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现仅存献殿和正殿。庙坐北朝南,单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献亭、大殿,建筑面积421平方米。献殿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四向敞朗,覆盆式柱础,檐下斗密致,为七踩三下昂,斗里转承井口枋、抹角梁形成斗八藻井。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布灰瓦顶,殿内梁架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外檐斗为三踩单下昂。
第六批国保,俗称葫芦庙。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
创建于元元贞二年,延五年增建,明代重修。现仅存元代大殿和戏台。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大殿正面为戏台,台基为正方形,台前檐施四根檐柱,檐柱上承托大额枋,斗为四铺作单下昂。后墙施四根后檐柱,中间施木隔扇,把戏台分为前后场。
第六批国保,亦称水神庙,庙已毁,戏台独存。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1984年重修。戏台坐南朝北,台基高1.6米,沿袭宋金舞亭建筑规制。平面方形,面阔9.4米,进深9.35米,单檐歇山顶,举折适度,筒板布瓦覆盖。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四角立角柱四根,两侧后半部与背面墙内立撑柱四根,共为八根柱子支撑顶部荷载。角柱之上施大兰额结成井字形框架,八根由外向内支撑华丽的八卦藻井,结构精巧,设计合理,是我国现存元代戏台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第六批国保,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总面积为12OO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为六铺作单抄单昂。梁架题记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第六批国保,碛口保存有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西湾村、碛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黑龙庙位于碛口镇卧虎山,创建于明代,后清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有正殿、戏台等。碛口古镇作为黄河中游清代至民国年间重要的水运码头,及其周边相关古村落和古商道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典型,具有杰出的世界性文化与历史价值。
第六批国保,亦名龙泉寺,据后周显德三年《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禅院记》碑考,寺始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十月二十五日赐额为“龙泉禅院。”寺内早期建筑,现存正院、僧院、塔院的殿宇,多为明清遗物。海会寺双塔,是现存主要建筑。寺内重要碑记、名人诗刻甚多,现存三十余块,除记载寺院的演变,重修补修事绩外,多为抒发情感与描绘寺院景色的。
第六批国保,相传为唐初改建,据金代泰和二年碑(佚碑)载,唐太宗李世民破刘武周屯军于此,曾晋谒尧陵并祀之;唐显庆三年(658年)重修;元中统年间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之命,再次重修尧陵;此后明成化十年(1481年)、嘉庆十八年(1539年)、弘治四年(1491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及清雍正、乾隆年间都对尧陵进行过修葺补建。明清时尧陵春秋二祭,沿而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