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仅存的少数几座金刚宝座式塔之一。始建年代不详,唐代名云居寺。后毁。明景泰年间重建。原位于隆中山,成化年间迁现址,改名广德寺。明末遭兵燹,仅存多宝佛塔。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均有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中轴对称布局,现存山门、藏经阁、方丈室、东西客堂及多宝佛塔等。
刻于唐永泰元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书法佳作。旧名“观音崖”,因其石外形似猴,又称“猴子石”。宋人评“唐李阳冰篆,李莒八分书,裴虬为之铭,世谓三绝”。
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发掘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
商代在南方建立的重要方国城址,由盘龙城城址、李家咀遗址、杨家湾遗址、楼子湾遗址、王家咀遗址、杨家咀遗址组成。
楚王族墓地和明辽藩王墓地。相传楚庄王等十余座楚王墓及明代辽藩十一王墓俱在此。现存有封土堆的墓葬400余座和众多无封土的墓葬。这些冢墓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土坑墓,亦有明代的砖室墓。在古墓群范围内还分布多处早期古文化遗址。
战国早期曾国墓地,1978年,空军雷达兵某部在施工中发现了一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随即组织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祐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平面呈金瓶形状,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
明代末年,是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殉难处,墓前立郭沫若手书“李自成之墓”碑。
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首次揭示出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多层叠压关系,首次发现了在距今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迹,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新石器时代晚期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池。出土文物有大量陶质生活用具、数十种陶缸刻符,百余件玉人、玉龙、玉鹰、玉蝉等精品,万余件陶塑人物与动物艺术品等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发展的最高水平,成为研究中国城市起源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2米,是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遗址。遗址有三个时期的堆积,分属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既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又且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
东周时期楚国的大型墓葬群,以纪山寺为中心,由东田家岗、小薛家洼、尖山、大薛家洼、杨家岗、曾家冢等22处墓群组成。现保存有封土堆墓葬227座,其中68座墓葬封土堆直径约5~10米、高约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