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南起上马村南,北至北坞古城,西起台神村,东至凤城。在晋国遗址范围内主要发现有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和墓地。在晋国遗址范围内发现上马、下平望、东高三处古墓群,均属“邦墓”。另在遗址西南1.5公里发现的柳泉墓地,为晋公室墓区。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坐北朝南,系一座四合院式的龙王庙改建而成。长41米,宽28米,占地面积1148平方米。手术室为左侧耳房,面宽5米,进深5.6米。手术室对面有戏台一座,面宽10米,进深9米。戏台右侧的小房子为洗涤室,四合院内十几间南、北房为病房。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在1940年被日本侵略军焚毁,遗址及纪念建筑物于1974年按原貌重建,并按原样进行了陈设。
原名灵岩院。据寺内碑刻记载,创建于金正隆三年,元延二年重修,明清屡有补葺。现存建筑文殊殿为金代建筑,余皆为明清遗构。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现存文殊殿、伽蓝殿、地藏殿、马王殿及东侧的钟楼一座。钟楼下设门洞,为寺之旁门。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佛教传入中国时所建的早期寺宇。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随后寺僧分裂,塔院寺与菩萨顶分庭独立,自成格局,显通寺仅留中心部分,东向另辟山门,清代又予重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寺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寺院呈长方形,长数十米,宽约5米,有大小殿阁四十余间。共分三组。第一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之所,几座殿内供奉道教塑像。中间一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内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奉儒、释、道三教之祖。三教殿为全寺最高的建筑,为三层檐歇山顶,内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像。
第三批国保。平遥古城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据《平遥县志》载,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一前782年),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城垣。洪武三年(1370年)为防御外族侵扰,在旧城垣上重筑扩建,现存城墙为明代所筑。
第三批国保,民居群落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组群,院落均坐北朝南。北区为明代建筑群,最早的建筑为明万历二十一年所建。以单体四合院为主,由正厅、厢房、倒座和门楼四部分组成。大门开于东南端,入大门后迎影壁折西进入内院。宽阔的天井,低矮的台阶踏石形成其显著的明代特色。
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改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始称法兴寺,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
第三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仅存正殿及唐碑1通。大殿依其形制、结构和手法,为唐代遗构。正殿平面正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7.05米,进深三间四椽,总进深7.03米,单檐歇山顶。
第三批国保,寺分古青莲寺和青莲寺两部分。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初名“硖石寺”,至唐太和二年,创建上院即今青莲寺。咸通八年(867年),敕赐“青莲”为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第三批国保,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清雍正九年、乾隆二十九年和嘉庆年间多次补建修葺。寺内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万佛殿及殿内彩塑保存了五代原貌。寺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万佛殿居中,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碑廊等,后院建三佛楼,两侧为观音殿、地藏殿。
第三批国保,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原名仙岩院,亦称大云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禅院。后逐渐荒废。现存建筑除大佛殿与七宝塔为五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