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国保。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现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形,门楼像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材讲究,雕绘 精巧,典型古朴。并伴有小憩观赏之方亭、“美人靠”曲桥与喷泉等。令游览者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
第三批国保,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卢氏自宋代定居于此,世代聚族而居,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卢睿成进士起,到清代中叶科第不绝,陆续兴建了许多座规模宏大的宅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也是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点。
第三批国保,原名“大藏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徽宗政和年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保留了中国古建筑从宋代过渡到明代时期的一些特征,是研究中国南方地区在这一过渡时期中的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第三批国保,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与六和塔遥遥相望,是钱塘江的标志性建筑。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高约10米。白塔是五代吴越的重要文物,不仅是珍贵的古建筑,还为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第三批国保,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唐僖宗中和五年更名为“上乘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始改为今名。湖州飞英塔有内外两层塔。内为石塔,又在石塔的外围建造一座砖木结构的外塔,形成“塔里塔”。
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第三批国保。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为吴越国所割据,在上林湖等地设立了官窑,烧造专供吴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进贡的瓷器。这些瓷器的胎质细腻坚硬,制作精细工整,采用先进的釉下彩绘工艺,并用金、银、铜镶边,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堆塑等多种手法,题材有珍禽异兽、鱼、龟、花草和人物等,构图新颖,颇具情趣。
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址。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产盘、碗、壶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辅以蓖点纹、蓖划纹及波浪纹、云纹等,釉层比较薄,釉色青中泛黄。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区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由禹陵、禹庙、禹祠、祭禹广场、神道等部分组成,占地约十公顷,建筑面积6574平方米。为全国唯一集陵、庙、祠于一体的纪念性帝王墓地。
孔氏南宗家庙东轴线、中轴线建於清道光年间,后经修缮;市政府出资1600万元于1998年11月开始复建的家庙西轴线与孔府、孔园,2000年5月竣工,2000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存的建筑以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
南宋末年,诸葛亮第二十五世孙迁徙于此,至明清两代兴建了三十余座厅堂及大批居住建筑,形成了所谓“九宫八卦阵”的村落布局。现村内仍保存丞相祠堂、大公堂等厅堂及众多的明清民居建筑。村中现仍保存了几十座明清民居建筑,其中包括大宗祠、象贤厅等祠堂,望云楼、金海土等住宅,以及牌坊、过街亭、骑楼等各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