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水神堂,是丰水神祠和大士庵的合称,因建在壶山上,故又称壶山水神堂。 建筑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八角形,边长各不相等,呈精巧的几何体。主要建筑有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左右钟鼓楼、配房、老君殿等。塔建在东侧前部,其它建筑围廊环抱。
第六批国保,柳氏民居为陕西华昌府通判祖籍沁水的柳遇春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从现存民居建筑形制、风格上看,清代屡有修葺、增建。
始建年代不详,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依山而建,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主要建筑由东西向两条街和南北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筑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另外还有孙居相墓等。为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孙氏兄弟的故里。因孙鼎相在兄弟行第三,其故居便称“三都堂”,又称“三都古城”。
第六批国保,郭壁古建筑群,现存明、清民宅3400余间,窑洞数百孔,庙宇7座、阁楼10座,有进士宅院13处,行宫建筑1处,祠堂二处,古井18眼。整体建筑素有“三城”、“三寨”之说,南北长约2500米,一条古商贸街贯穿其中。主要建筑群有府君庙、镇行宫、古渡口、张姓、赵姓民宅群、三槐里等。
第六批国保,窦庄古村落,于崇祯二年( 1629 年)历时九年告成。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 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创建于元至正二年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现存建筑有山门、中殿、七佛殿、东西配殿及东西廊房等。七佛殿为正殿,位于后院北端,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殿内砌有倒凹字形的佛台,7尊坐像通高近3米,背光金碧辉煌,为明代彩塑之精品。
第六批国保,据康熙《汾阳县志》记载,该塔由明天启二年进士汾阳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率众集资捐助而建。该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84.93米,为山西现存砖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平面为八角形,青石须弥座,塔身为砖砌。内为空筒式构造。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13层,外廓每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组成的檐相隔。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廓式阶梯塔道相通。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至此,文庙已有殿、亭、祠、廊、池、桥、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规模颇具。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建筑为清代所筑。
第六批国保,据记载,寺建于北魏,为北魏文成帝第四女诚信公主所建,故名公主寺。明弘治十六年重修,清代、民国期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过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所建。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韦陀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伽蓝殿、马王殿、财神殿、二郎殿,寺院东南隅有奶奶庙、戏台,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
第六批国保,现有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组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王家大院是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而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建筑风格。
第六批国保,是一座城堡式古老村落,依山傍水,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遗构。郭峪城是为避难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祯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楼” ,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计七层,高33.3米。村中现存碑碣一百余块,不仅文字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史实。
始建于明代,寺依山势上下叠建而起,共有8层,现有砖砌窑洞37眼,砖木结构房舍49间、古戏台一个、凌泾塔一座。凌泾塔位于龙泉寺之东约100米处,砖砌笔尖式,高13层,约25米。塔上嵌碑,书有“凌泾塔”,为傅山先生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