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是一处建筑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庙坐北朝南,总面积为2158平方米。现存建筑有临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正殿、献殿、东西配殿、后寝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明间金柱上有“二龙戏珠”悬塑。献殿平面呈“凸”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单檐歇山顶抱厦。
第六批国保,羊头山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为方形,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
第六批国保。创建于北朝时期,后经多次鼎新扩建,名列古泽州四大古寺之首,其“碧落卧云”为古泽州八景第一景。现存北齐石窟一座、唐代石窟两座。唐代及武周石龛10余龛、明代古桥两座。北魏至民国历代摩崖题记、碑刻百余方。现存最早为一方“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的摩崖题记。碧落寺古建筑保存不多,且多为清代建筑。
第六批国保,原名宝岩寺,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止,历时60余年。石窟和建筑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等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清道光初年,1990年进行了修缮。现故居坐北朝南,一进两院,院内房屋均青砖通板瓦房,为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建筑。1901年11月8日(农历辛丑年9月2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
1937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占领大同煤矿后,野蛮地推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疯狂掠夺大同的煤炭资源,大批外地劳工被迫在闷热、潮湿、煤尘弥漫的矿井里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相继患上了痢疾、伤寒等疾病。奄奄一息时,被扔到荒郊野外、河滩山谷、山洞和旧煤窑中,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个个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8年,共有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丧生。
地道战遗址1942年开凿,1947年形成现有规模。西河头村地道全长5千米,南、北、中3条主干线横贯东西,纵横交错的52条支线网络全村。其结构共分3层,上层有出入口、出击口、上下翻口、卡口等,地道与高房工事、祠堂等相互联通;中层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藏室;最下层是武器库、机要室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多次展开了大规模的地道战,同日军和阎锡山反动军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第六批国保,学校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大同中学堂”,此后校址校名几经变迁。1913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正式创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名为“山西省立大同中学校”,1972年改为“大同师范学校”一直沿用至今。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的建筑,既保留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特色。
第六批国保,黄崖洞兵工厂是在1939年将韩庄修械所迁到此地扩建而成的,当时年生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主要供给华北战场。1943年日军侵入兵工厂,工厂破坏严重,遂撤往平顺西安村。
第七批国保,位于古交市市区西南约1千米后梁北坡,分为王家沟、后梁和古钢,分布在东起古交镇、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达李家社的南北长约7千米、东西宽约4千米的范围内。古交这批打制石器既含有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石器类型和打制技术传统,还出有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器物。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汾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内涵,而且填补了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和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鹅毛口文化之间大型打制石器的空白。
第七批国保,匼河文化是从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发展而来的,其地质时代为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同时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先,它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匼河遗址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序列增加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七批国保,祁县梁村遗址面积大,遗存丰富。文化内涵包括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显示出梁村遗址在汾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历史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山西及其周边的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1954年发现,1955年由山西省文管会进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