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倾全国之力,与西魏在玉壁城进行了一场历时六十多天的战争。该城地形险要,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玉壁城遗址,对研究北朝时期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经济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批国保,已发掘墓葬时代属西周中晚期。该墓葬出土文物丰富、精美。从勘探发现该墓地有西周车马坑的情况推断该墓地级别较高,应属西周诸侯封国的墓地,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诸国的分布地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批国保,属于西周中晚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礼器等级较高,且有铭文,年代明确,可以认定为西周时期诸侯级别的墓葬。据文献记载,西周侯国,至公元前 661年方被晋国所灭。而这组青铜器的发现,印证了文献记载,为研究西周历史、河东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新的文字资料。
第七批国保,横北倗国墓地年代明确,规模大,级别高,大型礼器众多。考古发掘工作揭开了倗国这个史书没有记载的小封国的地理谜团,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西周黎侯墓地的大型墓葬属于诸侯级别的规模,考古发掘与有关文献中记载的黎侯多有印证,为研究西周时期黎国的历史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出土的铁器也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05~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钻探面积近3万平方米,探明的墓葬有92座,其中带墓道的大型墓3座、中型墓15座,其余为小型墓。共发掘墓葬10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3座。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两千余件。出土带铭青铜器4件。
第七批国保,北为滏河河谷,东、西两侧有南北向自然沟壑。曲沃在西周时期是晋国大邑,结合墓地出土的大型墓陪葬有车马坑和大量的祭祀遗迹,初步分析,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的晋国国君墓地,对于研究两周时期的墓葬制度,晋国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第七批国保,薛嵩墓于唐大历八年(773年) 营造,为研究唐代墓葬形制与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神道碑体量高大,记载薛嵩事迹齐全,可与史载互证,亦可补史缺;碑文字体为隶书,运书劲健流畅,为研究唐代历史与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七批国保,墓群东南与东龙观村相望,北临阳城河。东龙观墓地砖室墓砖雕、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工艺精湛,内容丰富,细致反映了宋金时期的世俗文化,特别是壁画中疑为用纸币兑换铜钱的场景,是研究中国金融史和晋商的重要资料。另外在发掘M5时附近发现家族墓地明堂1处,对宋金墓葬制度、葬俗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批国保,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现残存8层,高12.07米。郎寨砖塔未见明确纪年,但塔上所嵌功德碑碣中,有弘农郡、陇西郡等唐代中期以后废止的地名,地宫也出土有8枚唐代开元通宝钱。此外,从塔身外观形制古朴,使用绳纹砖砌筑等综合因素分析,此塔建造年代应不晚于唐代。郎寨砖塔造型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发展与演变的重要实例。
第七批国保,据《屯留县志》记载,金禅寺始建于唐代。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中空,边长约2.5米,高9层,塔刹已毁,残高11.1米。塔身底部为红砂岩包砌的方形基座,边长约3.3米,高0.98米。现塔身上保留有 1945年上党战役所留下的弹痕,因此也成为上党战役的历史见证物。先师和尚舍利塔为山西为数不多的唐代密檐式砖塔,其造型、结构及塔身仿木构砖雕等,对于研究山西古塔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清代称为三教堂。庙院长59.4米,宽23.3米,占地面积约1180平米,布局随三层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大殿位于最上层,建于北宋时期。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小张村碧云寺大殿建筑规制符合晋东南地区北宋中晚期建筑的特点,是珍贵的北宋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68米,原为9层,现存8层,高约10米。北阳城砖塔体量较小,外观不做仿木构装饰,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檐部均叠涩出檐,檐口微曲。北阳城砖塔造型简洁,时代特征明显,为研究宋代砖塔和当地民间佛教活动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