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俗称上贤塔,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残高45米。据《山西通志》和明天启五年(1625年)《文水县志》 等地方志书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 重修。梵安寺现已毁,仅存此塔。上贤梵安寺塔始建年代明确,造型与特点突出,是研究宋代砖塔发展演变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双塔外观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八角三层楼阁式砖塔。据清光绪《平定州志》 记载,天宁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2005年重修时,在西塔发现了佛骨、舍利子、西塔记事碑等一批重要文物,判定西塔建造年代为北宋至道元年。冠山天宁寺双塔具有明确的建造年代,塔身造型及仿木构做法,与周边地区宋塔有一定关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西塔内出土的佛教文物也具有较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有大殿、山门、东西厢房等。现存大殿为金代建筑,附属建筑均已坍塌,仅存基址。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938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韩坊村尧王庙大殿中现存斗栱、梁架等大木作构件仍为金代遗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潞安府志》、《长子县志》及庙内重修题刻记载,庙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 前后,元、明、清时期重修。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增建舞楼。寺内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现仅存大殿为金代建筑。长子崔府君庙大殿的斗栱、梁架等大部分构件为金代原物,保持金代建筑的风格,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八角九层密檐式砖塔,塔刹已毁,残高20.2米。该塔未见诸志书记载,其塔身四周共镶嵌十二块经文碑碣,落款为 “大定十七年六月维那史德妻李氏……”。此塔第1层很高,从第2层起变矮,并逐层向内收分。在1层塔身的正南辟券门,内设通高7层的塔心室。各面镶嵌砖雕佛像三行,每面17尊,共计136尊,其中残缺36尊。麻衣寺砖塔外观十分明显,造型优美,塔身保存了大量完整的金代砖雕佛像,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该塔为灵光寺仅存建筑,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中空,现存 7层,残高22.44米。据民国版 《襄陵县志》记载: “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年间(1141~1149年) 重建。……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楼”。灵光寺琉璃塔是我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早期琉璃塔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寺庙坐北朝南,寺内仅存砖塔,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 30米。据清顺治版《浑源州志》记载,砖塔建于金正隆三年,明成化五年、万历四年及清咸丰九年多次维修。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造型古朴,砖雕、彩画等十分精美,砖仿木构作法逼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宣和三年赐名正觉禅院,明代时属于五台山北台外九寺之一。原址位于滹沱河南岸旧城西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将正觉寺迁到现址。寺内仅存大雄宝殿,主体结构应为金代遗物。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梁架结构和斗栱中仍保留着金代建筑的特点,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县志记载,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明成化七年、明万历十九年和清代曾有修葺,至今仍是出入北门的唯一路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南北长33.6米,东西宽8.34米。桥体采用纵联式砌筑法拱券技术,桥孔跨度长20米,券口距河中心底部高度15米。襄垣永惠桥体现了山西南部的造桥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碣记载,寺庙历经元、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和清代几次重修。该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寺内毗卢殿为金代建筑、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天王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殿内梁架六架椽屋四椽压乳用三柱,梁架多为弯材,保存了山西元代建筑的风格。高平嘉祥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格局完整,主体建筑仍为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侧设跨院。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天齐殿檐柱题记及碑碣记载,金明昌五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曾几次修葺。现存天齐殿为金代遗构,玉皇殿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则为明清时期所建。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齐殿,两侧为妆楼、廊房、耳殿。东跨院为关帝庙。尹西东岳庙历史较悠久,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天齐殿带有典型的金代建筑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庙内题记及碑文记载,始建于宋金时期,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经修葺。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正殿,两侧为妆楼、东耳殿等附属建筑。正殿保存了金元时期基本格局和部分木构形制,并保持有同一建筑上不同时期的做法,对研究该地区金元时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