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金皇统年间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 重修。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落布局,现存一进,占地面积 365平方米。辛庄开化寺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塑像,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清乾隆版 《州志》 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浑源文庙格局完整,规模宏大,大成殿保留有金元时期的构造特征,具有较高的价值。坐北向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 15586平方米。据清乾隆版 《州志》 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第七批国保。据史料及寺内碑刻记载,始建年代应在唐武周时期,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万历七年重修。寺内除现存明、清时期建筑外,还保存了唐武周时期的碑刻、佛塔地宫及其出土文物。太山龙泉寺历史悠久,现存建筑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特别观音阁内保存的明代悬塑和唐代地宫出土文物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始建年代不详,据正殿内梁下题记记载,明弘治十四年曾经进行了维修。正殿和香亭为明代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香亭、黑虎殿、正殿,两侧有山门、钟鼓楼、厢房、耳殿。正殿和香亭均具有元代建筑风格,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殿前设一低矮月台。殿身檐柱使用大通额,前檐施八棱抹角青石柱,柱身有收分。
第七批国保。据明万历《灵石县志》及庙内碑文记载,静升文庙始建于元至顺三年,至元二年竣工,四进院落布局。现多为明清时期建筑。静升文庙布局完整,是研究元、明、清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碑载,云峰寺又称灵官仙窟、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建筑分上、下两层布局,并以石梯栈道相连,上层寺院现存建筑石佛殿为明代遗构。下层全部为1995~1998年复建。
第七批国保。据过殿脊檩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建,明弘治、万历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几经修葺。寺庙现仅存过殿为明代建筑。北依涧永福寺过殿保存了明代重建题记和少量明代壁画,具有较高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第七批国保。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为纪念其母,进行了扩建。清同治三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构建筑。
第七批国保。是旧时山西科考唱榜之处。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明万历年间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增建春秋楼,清道光八年重修。现存唱经楼和主殿为明代所建,春秋楼和通廊为清代建筑。唱经楼不对称L形布局,楼与正殿有明代建筑特征。
第七批国保,原为惠明寺附属建筑。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府志》记载,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为当时晋阳古城内惠明寺院建筑,塔屡建屡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原址上重建惠明寺和阿育王塔,将原九层砖塔改建成喇嘛式。现惠明寺已毁,仅存阿育王塔。
第七批国保,始建于明洪武六年,为明代太原县城内遗构。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棂星门、泮池、献殿、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以及各院东西两庑,另有崇圣寺等建筑。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金天会三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帝尧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清徐尧庙建筑保存较好,帝尧殿建筑形制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