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坐北朝南,庙内仅存献殿。据献殿脊槫下墨书题记记载,此庙为元元统元年重修,后代屡有修葺。东许三清庙献殿虽经历代几次维修,但主体仍为元代建筑遗构,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民国时期《襄陵县志》和元代碑刻记载,文庙始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 地震,大成殿塌毁,元大德十年(1306年)重建,明清时期屡次修葺。大成殿前设月台,东侧有过门。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十椽,通面阔 22.6米,通进深19.25米,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通高 12.85米。襄陵文庙大成殿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据《大同府志》记载,明代屡有修建,清康熙、乾隆年间有增修。现仅存大殿为元代建筑,大殿前抱厦为清代增建。2008年复建了山门、过殿、春秋楼、结义阁、东西配殿等。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572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明崇祯、清乾隆、同治年间均有重修。庙内仅存献殿和大殿,大殿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为 1600平方米。中漳伏羲庙主要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大殿斗栱、梁架等大木作部分均为原构,具有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为研究当地元代建筑提供了实例。
第七批国保。创建于唐乾宁元年,唐至明清皆有修葺,现仅存大殿、献殿,其中大殿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万历二十六年筑。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 16.97米,东西宽 15.32米,占地面积约 255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坐北朝南,一进院落,长宁大庙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由南而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厅、大殿,两侧为东西妆献厅楼、东西厢房、东西耳房。长宁大庙建筑整体布局严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原名弘教寺,始建年代不详,金大定九年赐额,元至元八年重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现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天王殿、二佛殿、大雄宝殿及其两侧的伽蓝殿、关帝殿。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天王殿、伽蓝殿和关帝殿为明代,二佛殿为清代。
第七批国保,是晋城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的道观,保存基本完好,寺内现存碑刻、壁画和元代的木构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现存有:正殿及西耳殿、中殿、西配殿、南房、魁楼。其中,正殿、西配殿为元代建筑,中殿为明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第七批国保。始建于东汉建武二年,自唐至清皆有修缮。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时期建筑。现存有舞楼、山门、献殿、正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西看楼等。南庄玉皇庙规模较大,庙宇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建筑时代特征较明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川底佛堂位于泽州县川底乡川底村。佛堂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宽 13.1米,南北长 17.8米,占地面积 233平方米。现存有正殿、山门、东厢房、西厢房。佛堂始建年代不详,据院内碑碣记载,元至顺三年(1335年) 重修。正殿应为元代建筑,其他为清代建筑。川底佛堂建筑格局基本完整,正殿虽经元代修葺但大部构件为金代原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寺内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碑碣记载,崇教寺原名山朝漳禅院,是年赐额崇教禅院。寺内现存有过殿、正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寺院历经明清时期多次修葺,其中正殿为元代建筑,过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所建。马厂崇教寺历史悠久,现存元、明木构建筑特征明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坐北向南,现存一进院落,占地面积 1739.5平方米。混元宝殿为元代建筑,东配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建筑。长春观内保存了元、明、清各代的建筑,特别是混元宝殿保留有较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