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曾是中国惟一的租界人工岛,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广州沙面是中国唯一被列为保护对象的租界建筑群,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时就指示要保护沙面原貌和环境。现在整个沙面已被定为文物保护区,拥有富有特色的建筑169栋,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53栋。英法租界被收回后,沙面开始住入中国普通居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出生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康有为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为德占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1996年,康有为故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硇洲灯塔位于湛江市硇洲镇孟岗村东南海边的高坡上,坐落在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硇洲灯塔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广州湾法国公使署主持设计和建造,而承包和主持该塔建筑工程的则是硇洲岛名工匠招光义。历时三年,至1903年竣工。硇洲灯塔是世界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和好望角灯塔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
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帅府,原为清末广州士敏土厂办公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前后两幢坐南朝北的三层楼房。砖木结构,金字架灰脊瓦面(现已改为平顶晒台)。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前楼三层楼的四周有3米宽走廊,南北面均有九个半月形券拱,正中为楼梯上落间。后楼建筑格局同前楼,还有一座二层小楼,原是孙中山夫妇居室。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约2200平方米)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园林布局高低错落,曲折回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是岭南园林之珍品。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人称“东粤第一宝刹”。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珠三角保存最完整的典型清代城镇街道,清代官家富商宅第典型代表。广州典型的西关大屋基本湮灭之后,这里就是重要的物证了。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8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