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东岳庙,第七批国保。据庙内碑碣载,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倒座戏楼,戏楼正中下部南向辟门)、大殿;东西两侧由南向北有倒座夹房、廊房、耳殿等建筑。
第七批国保,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庙宇坐北朝南,现存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为元代建筑,香亭为明代建筑,配殿为清代所建。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立柱采用八楞柱,柱头有卷刹,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当心间有补间斗栱一朵,并出 45°斜昂,稍间无补间斗栱,前檐柱头斗栱后尾设斜栱挑承垂莲柱,四架椽屋四椽栿通檐用二柱。
全称玄天上帝法王之庙,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内现存明成化七年、弘治十五年、万历三十六年重修记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发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重修碑记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庙创建舞庭记》碑阴线刻有法王庙全景图。
第七批国保,现存正殿保留元代遗构,献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据清光绪八年修订 《洪洞县志》记载,关帝庙在恒德坊街北,元大德十年里人苏汉臣重建。明嘉靖十年创建关帝楼,清顺治二年增建戏楼,清康熙四十九年扩建,经过明、清屡次修葺,始成现在的建筑规模。
第七批国保,坐北向南,一进院落。据史料记载,始建于金代,元以后屡次维修。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戏台、献殿、龙王殿,东面配殿 3座。龙王殿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余皆为清、民国时期建筑。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清与民国年间屡有修葺,除三皇殿仍保存元代原构外,余皆清代修建。庙坐西向东,二进院落,分东西两院,东院现存山门(三门),西院有赛神戏楼、掖门、三皇殿;南北廊房、马王殿、财福殿。
第七批国保,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始建年代不详,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三嵕庙大殿位于庙院北端,紧邻大殿两侧为东西朵殿,大殿前分列东西厢房,南端为二层山门,一层辟门道,二层为倒座戏台。大中汉三嵕庙建筑格局较为完整,大殿基本保持着元代建筑特征,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研究价值。
第七批国保,坐北向南,北高南低,一进院落。天齐庙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戏台、正殿,戏台东南侧辟有偏门,余皆毁坏无存。正殿木构形式整体上具有元代特征,后经清代重修,戏台为清代建筑。孝义天齐庙真实地反映了晋中和吕梁地区道教庙宇建筑平面总布局,正殿是吕梁保存至今较完整的元代木结构遗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坐北向南,一进院落。相传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清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炎帝庙现存正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及东厢房。其中正殿为元代建筑,东西耳殿、东西配殿及厢房均为清代所建。北和炎帝庙格局完整,大殿具有当地元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元、清。中轴线上自南依次分布有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建有东西夹屋、东西廊房、东西耳殿。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皆为建于清代的小式建筑。北社三嵕庙平面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北社大禹庙整体布局保存完整,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分布夹楼、东西厢房。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建于清代。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灰筒板瓦屋面。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分布有东西夹屋、东西配殿、东西厢房。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东西宽23.5米,南北长44.7米,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