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关帝庙,第七批国保。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光绪二十八年重修碑记及维修大殿时见元至大二年修造题记,应为元代建筑,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曾有修葺和增建。现存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物。
第七批国保,据庙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元大德八年,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妆楼、配殿、耳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建筑布局完整,正殿梁架彩绘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石记载,清光绪二十年曾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寺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关村炎帝庙正殿既有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其东西山墙的壁画、木构件上的彩画及屋顶明代琉璃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现仅存大成殿。据清乾隆二十七年《夏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 重修,明清时期屡次增建修葺。目前是山西境内保存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大成殿,其琉璃脊饰保存完好,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花表面皆镶以琉璃饰品。
第七批国保,据《永和县志》记载,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成殿,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特征。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墙经后人改造,已非原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杪,皆做琴面假昂头,耍头斜杀内凹,补间铺作明次间各 施一朵,形制与柱头铺作相同。永和文庙大成殿梁架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现存正殿,创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脊板及石刻记载,明弘治八年、弘治十年、嘉靖二十六年、雍正八年、雍正九年、乾隆五年均有修葺。正殿保存完整。建于高 0.9米的砖石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正身三间,副阶周匝,一周设 20根石雕副阶柱。檐柱柱头皆有覆盆式卷杀,普拍枋上施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斗栱。整体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六椽符栿对前后搭牵用五柱。
第七批国保,为盂县藏山神赵武之行宫。据《阳曲县志》和大殿内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大王庙碑记载,始建于明成化三年,成化八年维修,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庙内仅存大殿为明代遗构。阳曲大王庙大殿结构严谨,构筑巧妙,反映了明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由墩台和台上楼阁构成,通高20.3米。据 《隰州志》 及脊檩下的题记“明万历四十五年奉直大夫知隰州事储”,鼓楼由隰州知州储至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顺治十五年(1638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六年(1865年) 均有修葺,2002年进行落架大修,其梁架结构、牌匾等存有明代原物。
第七批国保。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初名石壁寺,主要由寺院殿堂、秋容塔、塔院、迁安桥、摩崖石刻、历代石刻等构成。寺院殿堂现存建筑包括天王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钟鼓楼,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75年),其余皆现代重建。寺东秋容塔建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迁安桥康熙元年(1662年)迁建于此。
第七批国保。创建于唐,重建于宋,明清修葺。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寺院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约 3600平方米。寺内中轴线上现存文殊殿、南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和钟楼,另存石碑5通。原平惠济寺整体保存较为完整,文殊殿建筑形制独具匠心,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寺内现存的彩塑、木雕等文物,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又名玉皇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清皆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及两侧依次建有戏楼及两侧耳楼、东西廊房、献厅及左右圣母殿、祖师殿,正殿玉皇殿。院存明、清碑4通。戏楼梁架有清咸丰九年重修题记。
第七批国保。因正殿内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而得名。创建年代不详,据脊檩题记及碑记,明万历六年、清乾隆二十三年、道光十八年均有修葺。庙坐北面南,四合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