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据清乾隆版 《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式屋顶,属厅堂型构架,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的特征。明伦堂,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檐内廊,单檐悬山顶,现为清代遗构。
第七批国保。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元至正年重修。据庙碑记载,重修于元至顺三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正殿、东西配殿、西小殿、东西禅院正房、西禅院东西厢房、戏台等建筑。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前石雕灯台记载元至正七年(1348年)重修,之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存一进院落,中轴线布局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乐楼、正殿,东西两侧配殿各三孔,社窑各三孔。
第七批国保。原有前后两院,现仅存前院,为薛瑄的第六代世孙薛兰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创建。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布局,整体布局保存完整。薛瑄墓地保存完整,体现了明代陵墓形制,家庙中的文物为研究地方史、家族史提供了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庙碑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隆庆六年(1572年) 及清代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戏台、正殿,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殿及耳殿,是较重要的古代木建筑实例。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其后屡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大修。原由两进院落和一个西院组成,现存寺院一进院落。新村妙觉寺具有明代木构建筑的特征,是研究我国古代木建筑形制演变较重要的实例。
第七批国保。据寺内大觉殿题记及石碑推知,创建年代不晚于金代,现存建筑为明、清所建。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过殿、正殿,两侧分布东西掖门、钟鼓楼、一进院东西配殿、东西琉璃影壁、二进院东西掖门及二进院东西配殿。
第七批国保。据《阳曲县志》 记载,明代时太原府城内有二十七座关帝庙,此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一座,故称大关帝庙。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多为清代所建。太原大关帝庙规模较大,格局比较完整,明清两代建筑并存,是该建筑类型的较重要实例。
第七批国保。据碑文记载其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太原清真寺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布局灵活,装饰风格鲜明,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创建于宋朝末年,明万历二十五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清嘉庆年间,又在后院窑洞顶上筑魏阁(玉皇阁),始具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遗构,宫址坐北向南,现存五进院落,布局严谨有序,建筑风格独特,与传统北方官式建筑布局迥异,具有南方园林式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原为明朝晋王府的家庙,建筑依崖壁而建,总长150余米,后改为寺院,现存建筑占地面积 241平方米。前斧柯悬泉寺因崖而建,布局别具特色,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塑像,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藏山祠因春秋时期程婴于此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院落依地势展开布局,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东西长,南北短,有东、中、西三路,占地面积约468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