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石四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八柱五楼式石牌楼。木四牌坊,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清代屡有修葺,八柱五楼式,楼身方形,宽、深各 6米,两层滴水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
第七批国保。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1642平方米。据戏台脊檩下重修题记载,明弘治十八年创建,清道光十一年重修。庙内戏台和正殿为明代建筑,倒座房、山门为清代。
第七批国保,坐北向南,分东、中、西三院。据寺内碑文记载,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现存主院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建筑皆为清代建筑,格局比较完整,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塑像,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明清均有修葺。净石宫格局比较完整,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悬塑、清代壁画,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重修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乾隆、嘉庆、道光及民国年间增修补葺。坐北向南,四进院落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南殿、正殿、禅堂和古佛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配殿、耳房等。山门为二层结构,底层为砖券窑洞三孔,明间辟拱券门洞,二层建春秋楼三间,四檩硬山加前廊。
第七批国保,玉虚宫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分上、下两院,东西长 64.5米,南北宽56米。始建年代不详。据玄天殿脊檩题记和重修碑文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重建,清顺治十一年修葺。现存玉虚宫下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中轴上由北向南依次有石砌台阶、山门、玄天殿,西院设有偏门、药王殿、观音堂、弥陀殿。多为清代建筑。
第七批国保,原位于古交市桃园街道西梵寺沟,因殿内有千余尊石刻佛像而得名。据寺碑和县志记载,该寺创自唐代,明弘治元年(1488年) 重建。明末寺庙大部毁于战乱兵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修复天王殿,康熙年二十一年(1682年)修复正殿。清代晚期又有增修扩建。
第七批国保,位于迎泽区文庙巷西40号。坐北向南,四进院落布局,占地 3.1万余平方米。清光绪七年,因汾水成灾,文庙被毁,遂移建于崇善寺被焚的废墟上,现存照壁、六角井亭、铁狮、铜狮、柏树等为原崇善寺遗物。
第七批国保,位于平遥县古陶镇东城村。横跨于惠济河下游,九孔联拱石桥,俗称九眼桥。据碑文记载,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 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予补筑修葺。
第七批国保,位于平遥县城内书院街11号。坐北向南,由东、西主院及东、西偏院组成,建于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共有房屋 40余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雷履泰旧居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封建金融资本家住宅,是研究晋商文化为数不多的实物依据之一。
第七批国保,位于平遥县城内南大街,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 《平遥县志》 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重修,后世多有补葺。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 133.4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牌坊为石质仿木构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高 12米,宽8.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