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复兴式近代建筑,我国早期的图书馆专用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该建筑造型庄重考究、风格鲜明,堪称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具有日本住宅式建筑特征,见证了新四军军部在武汉诞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中共建立在当时国统区和全国抗日中心的重要机构,在领导团结国内外各界人士参加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旧址是两幢相连的清末中国传统式民居四合院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是研究豫鄂边区党委机关革命斗争史及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和活动的重要遗存。
叶挺囚居旧址在恩施市老城西门外高井河西岸。叶挺于1942年冬,被-转囚于当时的湖北省府所在地恩施。故居地背靠红色砂山,面对小河与城墙,与外界隔绝,其地形极易看守。旧址为土木结构民居,中为木构架,围以土墙,正屋3间,东厢房2间,建筑面积共180平方米。
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原名大冶湖北水泥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现存的1-3号湿法水泥窑是“华新水泥厂”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见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而且从水泥生产工艺的角度看,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旧址内房屋144栋,有五七干校学员自己动手修建的砖瓦结构平房、“干打垒”的土坯房,还有烧砖烧瓦的窑厂,另外还有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三座桥,即红旗桥、五七桥、向阳桥。
我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渌江书院是醴陵历史上八所书院中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所书院,也是醴陵唯一保存至今的书院,为振兴教育、培育英才作出了巨大贡献,赋予了醴陵厚重的文化气息。渌江书院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并有名人掌教的传统。朱熹、张栻、吕祖谦、王阳明先后到此讲学,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在此任山长。宁太一、傅熊湘、李立三、左权、蔡申熙、朱克靖、宋时轮、李明灏、陈明仁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也曾在此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