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坐西朝东,平面长方形,面宽六间,单檐歇山顶,檐下饰砖雕仿木斗栱。乔寺碑楼位于绛县横水镇乔寺村
第七批国保,牌坊坐北朝南,是清光绪年间,为清盐提举仇嘉谟之母孙宜人所建。旁有仇氏碑亭5座,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牌坊为石质,六柱五门式,三重檐歇山顶,高约15米。碑亭分布于村口长约130米的道路两旁,路东2座,路西3座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有重修。府城关帝庙轴线之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西侧建筑有廊庑、钟鼓楼、僧楼,均为清代建筑。府城关帝庙关帝殿和三义殿保存比较完好,石雕和木雕装饰比较突出,工艺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元至顺年间左丞相吕思诚重修并扩建,明、清屡有重修。书院依山而建,由资福寺、崇古书院、吕祖文昌阁、夫子洞组成。夫子洞为明代所建,其余三组均为清代建筑。冠山书院为历代培育英才之地,并集儒、释、道于一体,建筑风格相异而又统一,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七批国保,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东西宽 39.6米,南北长58.3米,占地面积约 2300平方米。始建于辽重熙六年(1037年),后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其后屡有修葺。大同观音堂格局完整,建筑布局小巧别致,是研究晋北地区清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北宋、元两次重建,明、清屡有重修,1989年亦进行过维修。庙宇坐东南朝西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 1623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位于平遥县南政乡南政村北。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布局,清光绪 《平遥县志》载,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明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占地面积 2954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建于清道光至民国年间,现有院落 11组,房屋 230间,共占地8.3万平方米。景李家大院作为近代晋商发迹史的实物例证,其建筑风格、院落布局既富有地方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元素,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
第七批国保,开凿于东魏至隋初,约在清末遭到破坏,几乎所有头像均被凿毁。现存3个小型洞窟及8个附龛,摩崖造像 1处,题刻 18处。是山西中部地区比较重要的石窟寺,雕刻精细,年代明确,为研究东魏至北齐造像样式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第七批国保,由石窟和摩崖造像组成。石窟、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后镌刻不断至隋唐。石窟现存 3座,造像总数 1300余尊。石马寺石窟保存基本完好,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原貌,突出反映了外来艺术与中国民族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中国造像艺术。
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始凿于北魏晚期(494~534年),止于唐代。千佛洞石窟共有 2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造像 70余躯。南窟属北魏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窟外立面雕成仿木建筑结构。
该石刻是近代发现的重要佛教石刻大型窖藏,因其出土地南涅水村命名。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包括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佛教石刻精美作品,主要有造像塔、单体造像、造像碑、碑碣等四种形式。南涅水石刻表现了当地悠久的佛教传播历史,为研究佛教艺术、古代建筑与书法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与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