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古城址,为鄂东南极为重要的一处历史文化古城址,是东周时重要的楚城遗址。
东周古城址,面积约2200平方米。是东周时期楚文化及鄂西地区原始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址。季家湖城址以季家湖古城垣和杨家山子遗址、鲁家坟墓群为中心,周围分布众多的台基和古墓葬。
原称楚故城,五代时期因避后梁皇帝朱全忠父朱诚的讳,改“城”为“墙”,名曰楚故墙。明清时期,“故墙”又因日久语音讹变成为“故襄城”。今称楚皇城,当是采自本地人俗称“皇城”而加“楚”字。两千多年来,楚皇城虽然历经风雨兵火的剥蚀,但从那时至今还屹立在原野上的土筑城墙和紫禁城等遗迹,仍可窥见其当年的恢宏气势。闻名古今的秦将白起引水灌楚都的百里长渠,像一条碧绿的绸带,自西北铺来,从城址的西墙外飘过。
唐至明代窑址群,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是我国南方生产影青瓷、青瓷的重要窑址群。1974年文物调查发现湖夏村窑址群;1982年在梁子湖沿岸的湖泗、舒安、保福、土地堂、龙泉、贺站又发现古瓷窑堆积63处;1985年在鲁湖、斧头湖沿岸的法泗、安山发现青瓷窑址多处。现已发现窑堆145处、龙窑171条。其产品包括“影青瓷”、“青瓷”两大系列。
明永乐十一年敕建。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北建故宫,南修武当”,随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琎(三公)统率30万军民进驻武当山,安营扎寨,拉开了长达12年营建朱家皇室家庙的序幕。历时12年,建成8宫、2观、36庵堂、72岩庙等三十三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明代楚藩王墓群。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藩武昌。洪武十四年在龙泉山始建茔园,并设置陵卫及陵户,看护王陵。
又名正觉院或西山寺。原专指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创建的寺院。现泛指包括西山(又名破额山、双峰山)、毗卢塔、鲁班亭、灵润桥(俗称花桥)、碧玉流、传法洞、夹木石等景点在内的禅宗圣迹。
明清土家族、汉族建筑组群。占地总面积约30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主要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政权、神权、军权为一体的封建土围子。
原城墙初筑于汉初,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在元末被毁,现存城墙为明初重建。城垣周长7.6公里,城高8米,四面六门,四角都有角楼,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
明代影壁,为原明襄阳王府门前之影壁,是我国现存的影壁中最大的石雕龙壁。绿影壁由绿矾石和汉白玉石雕拼砌而成,其纹饰精美,神态动人。雕刻技巧溶圆、浮、平雕于一体,粗犷豪放,浑厚古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地处湖北阳新、通山和江西武宁、瑞昌4县交界处。保存着鄂东南特委、龙燕区苏维埃旧址和彭德怀旧居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处。其中12个旧址集中分布在龙港镇区600米长的老街-红军街。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旧址原为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有房屋四栋,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为晚清砖木结构学宫式建筑。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