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古建筑。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底边边长3.29米,无基座,通高26米。第一层塔身较高,各面平素无饰,仅东北面开一券门,门高1.87米,宽1.04米,深2.88米。塔身平面八角形,边长0.97米。向上各层塔身逐渐收分缩减,二至七层每面以砖砌八角柱分割成三间,各层每面上下交错开真、假门及假窗。
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为奉祀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武康王庙是甘肃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有元代特点的木构建筑之一,其铺作形制、材分制度基本合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但又融合了明代手法和甘肃地方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东汉建宁四年六月,仇靖撰刻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西峡颂》右下方10米处另有一方汉隶摩崖石刻,俗称“桃花碑”。《西峡颂》东约1公里崖壁上有东汉熹平三年(174)《汉武都太守耿勋碑》,隶书阴刻22行,456字,记述耿勋政绩。《西峡颂》是“汉隶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汉代隶书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现存千佛洞、水帘洞、拉梢寺、显圣池四个部分,造像6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窟龛依天然洞穴或崖壁开龛造像或绘制壁画。形制以尖楣圆拱、平顶和方形浅龛为主,造像以摩崖泥塑为主。
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始建于北凉时期,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休整的地点。包括毛泽东住室、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红军干部会议旧址、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等旧址,分布在哈达铺上、下街。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腊子口到达哈达铺。22日中共中央在“义和昌药铺”毛泽东住室召开会议,作出了“落脚陕北”的重大决策。后在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这一决定。次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并设司令部于张家大院,贺龙、任弼时、刘伯承等住在这里。
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45千米的麦积镇境内。并入第一批国保麦积山。由南崖华严寺,东崖水莲寺,西崖灵应寺及玉皇顶、宝盖山及献珠山组成。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3年,北周、隋、唐、宋、元仍有修凿。集石窟、雕塑、建筑于一身,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位于清水县永清镇西北1千米处的牛头河北岸第一台地,汉后将军赵充国墓东侧。从碑文看此碑为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袭为亡妻鲁恭姬造释迦定光并等身像的记事碑。
一处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的聚落遗址。房间多为单间小屋,反映出私有制个体家庭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土各类器物2000多件,其中一件青铜模铸刀具,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
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不仅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
1934年由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发现,并将其作为寺洼文化的命名地。寺洼文化以马鞍口陶罐为代表性器物,是甘肃中东部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