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良侯福源院整体布局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佛殿、东廊房、西配殿,总面积130.62平方米。其中佛殿楼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殿宇两层,建于高台之上,前有抱厦已毁,底层面积较小,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设门,次间开窗,二层依土台而建,二层大于底层平面,前面依底层柱、墙设置,面阔三间,进深四椽。
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西山墙存碣记载,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30.1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548平方米。。中轴线分布有舞楼(不存)、正殿,两侧分布有妆楼、钟楼(东)、厢房房、耳殿。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风格,其他为明清遗物。
据寺内原有残碑记载,创建于唐代,元明均有重修。该寺为羊头山清化寺之下寺,整个寺院因地势而建筑于村中的高地上,坐北朝南,四进院落,规模宏大,殿阁高低有序,显得别致可观。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如来殿、三佛殿、七佛殿、两侧有钟鼓楼、罗汉、观音、地藏、祖师等配殿相衬托。如来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
据寺内山门、南殿墙上嵌石匾记载,洪福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明隆庆年间(1567~1572)、天启五年(1625)、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民国26年(1937)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南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配殿东南隅辟僧院,僧院内有一进院西配殿、过厅,二进院落布局,现仅存过厅、西配房。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南殿为明代建筑,余均为清代建筑。
祝圣寺,原名东福昌寺,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后毁,明景泰元年重建,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又重修。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后大殿及东西厢房,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
塔原是崇圣禅院内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现寺已毁,唯塔尚存。塔为三级覆钵式砖塔,通称喇嘛塔,高21米。平面为正方形,边长7.8米。一、二层为正方形,三层为圆形覆钵,塔顶相轮已毁。
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葺。为两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15米。台基为砖石结构,中间拱券门洞通南北。
又称观音楼。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观音楼记》碑载,创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后又多次维修。1986年至1989年翻修时,将楼整体抬高1.5米。现存建筑除个别构件外,均为明代原物。
俗称大寺庙。始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弘治元年(1488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中轴线上原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现仅存明代大雄宝殿和过殿。大雄宝殿又称严华殿,位于寺院后部,为宝宁寺主殿。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大殿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作法简洁,用材较细长。斗为五踩双下昂计心造,前檐明间平身科施45度斜。
原名关王庙,因庙内原有铸铁关羽骑马像一尊,故俗称为铁马老爷庙。据庙内题记可知,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以后各代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关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献殿、东西配殿、藏经楼、斋房院、照壁等,总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
塔为七层八角实心砖雕塔,总高12米。塔基为三层,石质,高1.1米,周长10.4米;塔身四层为砖结构,各层塔檐均仿木构砖雕斗椽飞,塔身窗棂隔扇雕工精细,望柱、栏板上浮雕花草、人物、鱼虫;塔顶为逐渐收缩的八卦形,塔刹为叠涩状,高约1米。
第八批国保,即莺莺塔,古朴端庄,原建筑为7层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一次地震中被毁,现存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