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真观位于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的烂柯山,是豫西名刹、道教圣地。据史料记载,道观建筑始建于宋、金时期,有千年之久。第三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阳县韩城镇西5公里的福昌村,道教活动场所。据旧县志记载,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宫,现存建筑始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1983年,省文物局拨款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福昌阁进行落架重修。
兴福寺大殿位于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学校院内)。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11.30米,南北进深9.10米,为歇山式建筑。据现存大殿外围墙所嵌《兴福寺大殿简介》碑所记,兴福寺“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距今500余年,建造人为逯通,后曾于清康熙年间以及民国时期重修。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知邓时创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便诞生于此。近千年间,累圮累修,办学不断,孕育出了文状元贾黯、贤相李贤、帝师彭始抟及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等大批名人才俊,是邓州的教育圣地和风景名胜,明代称“花洲相迹”,清代称“花洲霖雨”。清代建筑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至今。
第八批国保,又名百尺塔、乱石塔。建于大中祥符八年,八角十三级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通高30米。共设佛龛88座。
第八批国保,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相传始建于晋代,系由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今宜昌)时所建。至明代崇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把原塔拆除拟建新塔,但未能如愿。时至清乾隆十年,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当地士民损资在原塔基处重建,但因技术问题和资金不继,屡建屡圮,仅建塔基二级。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春,才由当时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等10余人损资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塔成。塔高43.35米。
第八批国保,建于清朝中期。面阔七间,一进三重两天井四合院布局,前半部分砖石木结构,后半部分以土木结构为主,前低后高,楼上楼下,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上,花屋采用“马头式”封火墙,在我国南北古民居建筑自我保护做法上是一个独创。该古建不论是建筑形式、建筑内容,还是建筑风格,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清嘉庆六年,由相距约200米的“老号”和“宝和”两组形制相同的建筑组成。三峡地区现存较好的建筑群,对研究峡江地区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八批国保,光绪六年由当地富户饶宗义所建。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垂花门廊、前厅、中厅、正屋及左右配房和哨楼、花园等组成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清嘉庆六年,民国初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3.46米,进深29.30米,有朝门、厅屋、后堂及厢房。中部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前、中、后三殿,为祭祀区。左右两路为厢房。该建筑内部装饰华美,以前殿戏楼二盘龙石柱和大量人物故事石雕及木雕装饰最具特色,被誉为“江北第一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