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始建于北魏时期,据明嘉靖十年重修白云禅寺碑记载:北魏明帝正光二年,敕赐额即有“太和六院,万固则首”。明洪武年间,又把石佛寺、竹溪寺、平陆县沉底村度门寺并入万固寺,合成丛林,时称“中条第一禅林”。那时该寺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号称佛教圣地。
第八批国保,原属大护国文殊寺内建筑,明万历二十七年动工,三十二年完工。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基座石砌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中有阁,顺塔洞可上至六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以绿色琉璃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万尊,故称万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
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康熙六年,总兵彭有德、兵备道曹溶、知府高光拱重修。乾隆三十年又修。院内正殿为上下层,上层供天上至尊佛像,下层建三孔窑洞,横匾书“兜率宫”三字。宫内盘砌着大斋炕和顺三大炕,为传经受法的修行处所。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始建于明天顺七年至八年间(1463-1464年)。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清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同鼓楼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2019年10月,大同鼓楼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金代正殿1座,原为乡政府礼堂,据筒瓦上题记正殿在民国21年(1932)重修。正殿基本保留了金代建筑风格,是元代以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形制结构具有时代特点的木结构建筑,建筑构造合理,文物建筑与附属文物真实性、完整性较好。2019年10月7日,西关三圣寺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第八批国保。扁鹊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重修扁鹊祠记》。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最早,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有宋塑遗风。
第八批国保。创建于元至治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嘉庆二十年两次重修。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下有石砌台阶,高1.3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1.4米,台上建筑分前后台,前台宽4米,后台宽2.6米。檐下斗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出45度斜。前台中央悬光绪二年“遏云楼”木匾一块。
始建于元代,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主要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大成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殿顶施绿、黄、蓝琉璃饰件。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宋,明洪武年县令李芾重建,清康熙二十八年大成殿灾毁,道光十九年进行了修缮,扩建大成殿为五间,增修了崇圣祠、东西庑和戟门等,包括孔圣庙、明伦堂和文昌宫。现仅存孔圣庙、房屋二十余间,为明清建筑。2019年10月7日,阳城文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第八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正殿,院内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西厢房,院落整体呈四合院形式。现存建筑全部为明代建筑。
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宋,后世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廊房。正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栱六铺作。屋顶琉璃剪边,菱形方心,殿内采用减柱造,六椽栿直通前后檐外,元代手法显著。
轩辕庙为纪念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而建,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兼作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耳殿、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