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又称文昌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历代屡有修茸。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阁楼,通高27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底层高7米,砖砌十字券拱式通道,贯穿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每面门洞正上方嵌砌一青石碑,东曰:“对霍”,南曰:“迎熏”,西曰“镇汾”,北曰“拱辰”。
东姚温砖牌坊共有两处,东姚温砖牌坊与东姚温石牌坊。其中东姚温砖牌坊坐西朝东,创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为旌表故太学士孟庭之妻王氏的节孝坊。东姚温石牌坊是明崇祯元年(1628)旌表蒲州故民卫武之妻张氏的节孝坊。
据清同治年旧志记载,寺建于后唐,原名福庆院,宋代改为泗州院,毁于真宗年间。天禧年间(1017——1021年)僧人法澄等重建,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赐额为“寿圣禅院”。2019年10月7日,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正殿青石门墩上题记“金大定二年(1167年)七月十三日铸造铁佛,修铁佛寺”,寺创建于金代,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铁佛殿、南殿、东西配殿、厢房等。2019年10月7日,高平铁佛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墙下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全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乐楼、看亭、献亭、正殿、寝殿,正殿西侧建有配殿两座,为观音殿,牛马王祠;东侧建有配殿一座,为土地殿。
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总体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3655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四角亭(攒尖阁)等。
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住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如今的规模。
始建于宋大观年间,明洪武二年(1545年)迁建于此,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建,万历九年(1581年)增建岑山书院(即明伦堂)、文庙,后历代屡有维修、增建。
创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存为明清建筑。庙坐北朝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柱头施五踩斗,前檐施六抹头格扇门,殿内东、西、北壁有明代壁画74.7平方米,北壁为《宴乐图》,东壁《迎驾图》,西壁《巡幸图》,均为工笔重彩,沥粉贴金。
于成龙,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代山西永宁州人,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巡抚和总督等地方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清端”,被康熙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阳武朱氏牌楼是由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坊畴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牌坊原为三座,现存两座。主坊落于村中,配坊建于村外,两坊均为石建。主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九月,为四柱三楼,重檐歇山顶,总高10.54米,面宽15米,正面比例为三比二。坊基座高0.96米,为束腰须弥座,上置栏板望柱一圈。
清代武德左骑尉阮廷实与其子阮凌云的德行碑楼,系父子双碑楼,西边为父,东边为子,两者相距1.27米,分别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和清光绪五年(1879)。两座碑楼坐西北朝东南,形制相同,均为仿木结构砖雕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