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碑碣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河东大旱,光绪六年(1880)建此粮仓。整体布局为坐南朝北,二进院布局,为前院后仓。东西宽59.5米,南北长宽164.403米,占地面积9782平方米。
大院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011.60平方米,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有:南房、过厅、过厅楼、北楼。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怀覃会馆位于晋城市水陆院市场内,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怀覃会馆占地面积1841平方米。东西长41.6 米,南北宽44.2 米。创建于清早期。现存中轴线上为献殿、正殿,两侧为耳楼、廊房,献殿前存石狮一对。
据记载,始创时寺曰“翠山院”。唐仪凤元年(676年),改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予以重建,曰“真容禅院”。明万历年间改名尊胜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初期遗物。
始凿于元初。石窟深5.5米,宽3.1米,高3米,窟内正中为释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菩萨和侍者。四周刻有高16厘米,宽8厘米,排列整齐的佛龛,每个佛龛内分别刻有14厘米高的小石佛,共有1055尊,故名千佛洞。
第八批国保,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
第八批国保,俗名佛洞庙。山上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体积近8000余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规模不大,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
第八批国保,始凿于“北齐至唐”。石窟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立面面积约64平方米,共计石窟62个,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等百余尊造像,壮观非凡。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现仅存石窟8个,依山势凿刻功德碑两通。窟内东、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5尊。第1、3、5、6窟门雕火焰券面装饰。
第八批国保,故居坐北朝南,以房窑为主,皆为青砖灰瓦,清末同治年间开始修建,被当地人称为“高家大院”。整个大院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南院、西院和花园共6座院落。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6名党员之一。
第八批国保。北宋以前,是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元为中书省,明清为抚署,至辛亥革命前,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山西抚衙门所在地。辛亥革命以后,为山西都督府。山西督军府是在原清代衙门的基础上,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陆续改建的。1916年阎锡山任山西省督军,以此作为督军衙门,故名督军府。
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现存有与日军作战时修筑的窑洞50余孔及204号激战地,至今战争遗物时有发现。除部分窑洞坍塌外,余皆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