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保,是山西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是山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榆次城隍庙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第四批国保,霍州署创建年代不详,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版《霍州志》记载,元代州署具有一定规模,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建筑全部塌毁。次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火灾,唯大堂幸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后代又有增补修葺。现存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仪门、戒石亭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第四批国保,又名小西天,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第四批国保,据碑刻记载,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睢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武帝元狩二年(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东汉、唐、宋各代屡事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 祠庙规模宏阔,祀势极盛。后来屡遭黄河水患,后土庙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4年) 易地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门仍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
第四批国保,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
第四批国保,开凿于元太宗六年,由全真道士披云子宋德芳主持营建的道教石窟。石窟共存三层九窟,因窟内供奉的雕像不同,分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天大法师龛、玉帝龛、七真龛、辨道龛,共有雕像87尊。现存玄真龛、三天大法师龛内石雕像发髻突起,衣饰简炼,体形修长,尚存金代风韵;其余几龛内雕像面相方圆,衣纹厚重,皆为元初风格。第8龛内存有明清泥塑三皇、关羽等像。
第四批国保,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军政领导机关旧址,1940年2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为晋绥行政公署)在这里成立。120师和晋绥军区司令部也进驻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离南下。
1941年7月至1945年8月整整四年时间,八路军前方总部及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驻扎于此。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抗战,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由极端困难转向全面发展、壮大、最后夺取彻底胜利的大本营之一。
第五批国保,遗址距今2-1万年,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和岩画两部分,是以典型细石器为主体。这是中国目前发现距今2-1万年前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
第五批国保。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
第五批国保,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是一处春秋至五代时期的遗址。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第五批国保,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唐开元十二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1988年,经勘探,明确了遗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缆固桥的铁牛。1991年3月,对该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出土的遗物有铁人四个,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七根),明代防护石堤约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