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文化遗迹丰富,特色鲜明。它既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同时也具有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2006年5月,西河滩遗址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处四坝文化火烧沟类型的遗址与墓葬共存的遗址。经炭14测定,年代距今3500年,是继齐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文化。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的地方文化、民族活动情况以及与马厂、齐家文化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东墙外有汉代砖室墓,出土绳纹灰陶罐、瓮、灶、纺轮、铜镞、铁器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汉唐史有重要价值。
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740米,南北宽590米。城内曾出土有铁犁、五铢钱币、大板瓦及陶、石器残片。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城建技术及汉代城防史有重要价值。
一处土筑古城。平面呈空心“十”字型,城垣上筑有八个角,但八角均被削去后又在八个角各筑角墩,形成八角36个面,俗称“八角城”。城周有护城河,宽4.5米,深3.5米。城内采集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及宋代各种年号的货币,并出土有筒瓦、础石、板瓦等,据考为唐代的雕窝城。城垣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古城建筑史和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
一座明清时期驻军防务的大型土筑古城。城平面略似乌龟,故又名龟城。该城始建于明代,清代曾补筑。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两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建筑技术及建筑思想文化有重要价值。
人称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下的明肃王墓为“甘肃的十三陵”,其实只有十一冢坟墓,埋葬着庄王、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琮、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末代肃王朱识铉和宪王朱绅尧的妻子薛夫人。
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各边长6米,共7层,通高约22米。第一层南面辟券门,北开佛龛,檐下施斗拱及替木,二、三层施平座。塔身各层间隔一面设真门或砖雕假门与直棂窗。塔保存较好,对研究宋塔风格和建造技术及佛教艺术史有重要价值。
始建于元至元十三年,元大德六年建三清宫(即老君殿),构成了以玉泉阁、三清宫为主的建筑群。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修。清代多次维修。
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天水地区最大、最古老,且富有民族风格的清真寺,其建筑、石碑、匾额、陨石、经卷及建筑木雕等寺藏文物是研究天水乃至甘肃伊斯兰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明弘治五年始建,弘治八年建成,是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对研究我省明清建筑的风格、建筑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建于元大德元年,明洪武初年重修,清代多次修缮。大殿坐北朝南,占地14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面阔五间(14米),进深四间(10米),高9米,梁枋构件均有彩绘,收山、出檐较深,脊饰龙凤、牡丹、莲、菊等纹饰,两进间墙上嵌饰琉璃蟠龙等。殿前现存元至正、明嘉靖和清道光石碑各1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