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1909-1936年)西式代表性建筑。建于1909-1936年。1911年竣工的新校门是仿文艺复兴券柱式大门,一院为德国古典式大楼,二院为前附木柱廊行列式平房;1914年竣工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均采用当时美国流行的校园建筑风格;1936年建筑与前期建筑风格一致,采用美国近代折中式的校园建筑风格。
元大都城墙遗址具有中国宋元时期工程特征,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结构及风貌,提供了丰富资料,对研究元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为佛教寺庙。唐贞观十二年重修,辽应历二年至应历八年再修,更名为三盆山祟圣院。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更名为“十字寺”,改为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寺院。明代复为佛寺,民国后逐渐衰落,今只余遗址。
全称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最初的利玛窦墓,墓穴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西式拱顶六角亭,供奉十字架。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顺天府尹王应麟撰书的石碑1通。整个墓地以砖墙围绕,南门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门牌坊1座,大书“钦赐”2字。故后人又称为石门墓地。此后,由明及清的一些外国传教士相继葬于此墓地中。
袁崇焕祠和墓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花寺斜街,原广东义园旧址,其庙位于区东南部龙潭公园东湖畔。 袁崇焕(1584-1630),是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后因崇祯帝听信谗言,被冤杀。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
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正德八年竣工。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西为龙王庙。座北朝南,古树参天,格局完整。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明军攻占元大都城,将原先城池的北城墙南移五里新筑北城墙,设德胜门和安定门。明正统四年建成德胜门城楼、瓮城、箭楼及闸楼等,用“以德取胜”之意,称“德胜门”。
原名“夕月坛”,北京五坛之一,建于明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地方。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月坛于1955年辟为月坛公园。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城内故宫和景山的西侧,与北海合称三海。明、清时期称为西苑。它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中南海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西苑,在解放前中南海一直是历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主要景物有紫光阁、勤政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和静谷等。
又称大觉禅寺,西山大觉寺,是位于北京西郊阳台山(旸台山)南麓的一座千年古刹,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大觉寺始建于辽代,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