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是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宋、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37年被日军烧毁,现仅存殿基、月台、道、柱础等遗迹。
第五批国保,墓群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1990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科学发掘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42块汉画像石。1993年春,又清理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17块汉画像石。同年马茂庄左表墓被洪水冲刷出土后发现该墓群,共收集村民建房时发现的汉画像石6块。
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拓跋睿之妻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太和五年开始建,八年告成,十四年入葬。永固陵前后三次被盗,墓室构件遭到一些破坏,墓内随葬的陶瓷、石俑、石兽全部被毁。规模十分宏大,其附属建筑还有永固堂、斋堂、石阙、月寺、方山石窟、灵泉殿、灵泉池及御路等。
第五批国保,据“段楫预修墓记”和对墓葬形制的判断,为金大定以前的段氏墓地。墓皆南北方向,结构形制近同,仅有大小和繁简之别。墓道有斜坡、阶梯、竖穴三种形式,较狭窄。墓门外仿木构门楼装饰华丽,或设重台勾栏,或雕武士、镇兽。门洞内砌筑板门。墓室平面多为长方形,部分为方形,墓顶均为方形覆斗顶。墓室建筑主要表现墓主生前的豪华宅地――四合院,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雕飞马、奔鹿等兽,刻工精细。也有少数中间雕墓主“开芳宴”,而次间置屏风雕孝子图。
第五批国保。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为纪念后稷而建庙。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正殿是稷王庙的主殿,金元时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252平方米。
据《大同府志》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单面五彩琉璃照壁。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兰、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 ,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壁前影池一方,长34米,深0.8米,周置石勾栏围绕。池中清水如镜,九条巨龙倒影池中,遇有微风随波蠕动,极具灵性动感。
第五批国保,俗称西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两代局部予以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为元代原作。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殿前筑月台,前檐当心间和两次间皆装隔扇,后檐当心间辟板门一道。
后土庙始建年代无考,据明正德十四年重建碑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可见后土庙之创建当早于北魏,历经各代重修,现存规模为明正德年间扩建。三清观系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增建,明清重修,余皆为明清建筑。
第五批国保,始建于唐大和年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过殿、两侧为配殿,后院北面为后大殿。
第五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寺原名龙泉寺,为当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唐总章二年称龙严寺,殿内“家具熔金作像”。金天会七年(1129年)僧惠耀主持修建过殿,天会九年(1131年)增修法堂。大定二年(1162年)改额“龙岩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又大兴土木,葺补修缮。现存过殿建筑为金代遗物,其余皆为明代建筑。
原名大云禅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浑源县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庄为下院,胥元魏时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
第五批国保,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 (字鸣犊)而建的祭祀建筑。祠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宋元丰八年(公元1078年)八月二十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清续修,其中献亭、大殿均为元代遗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