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名“宝严禅寺”,明洪武年间重建,天顺元年襄王朱瞻墡选五朵山为寿茔,改名为“承恩寺”。承恩寺坐北朝南,现存天王殿及东西厢房、水陆崇圣殿(又称大雄宝殿)及东西客堂、永安招提门、和尚殿、钟鼓楼等,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
创建于唐广明元年,初为土塔,曰“白乳高僧塔”,典型的覆钵式喇嘛塔,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钟祥的标志性建筑。为中国现存的古塔中之孤例,极具文物研究价值。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均有不同规模的建筑。武当山建筑群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论与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整治、经济和宗教的重要实物例证。
凤凰山古建筑群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分三大区域布局,屈原祠区、古民居、庙祠区及古桥梁、石刻、城门区。为研究三峡地区古代风俗、水文、川江航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纪念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而建的祠堂。始建于元末,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米芾纪念建筑,祠内碑刻是研究米氏书法绘画和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史料。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光绪二十八年新修。祠坐南朝北,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幢观乐楼、中幢拜殿、后重寝殿组成,前、中、后三幢之间,有庭院间隔,廊庑相连。三幢屋顶上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口挂碗口大铜铃,其他建筑构件或彩绘、陶塑、木刻、石雕,其题材广泛、工艺精湛,系当地民间艺术流派“黄孝帮”的得意之作,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唐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始游洞中,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书于石壁,三游洞由此得名以来,历代名家雅士、迁客骚人纷至沓来、控踪寻幽,争相记诗赋文。洞中现存宋至民国题刻43方,其中宋代题刻12方、明代2方、其他3方,其中有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苏轼诗碑刻、明历六年(1578年),夷陵知府匡铎重刻白居易《三游洞序》以及冯玉祥石刻“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
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造像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两湖地区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在我国南传的重要历史遗存,为研究当时鄂西与中原地区之间和川鄂湘之间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因景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道德文章,改名“东坡赤壁”。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始建于宋元时期。历经战火,建筑物屡毁屡建,现存建筑物大多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修,占地3.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1平方米。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保存了历史原貌,对于研究北京故宫修造历史、材料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由于楠木处于濒危,摩崖对于楠木原始生长情况和区域提供了难得史料。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的诞生地和青少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其他早年人生、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始建于清代,后经历代增修而成。座西朝东,为一层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55平方米,建筑面积218平方米。现存建筑是于1977年按原貌修复的第三幢建筑,为一层式砖木结构,面阔6间,南北为厢房,中间为庭院。1886年,董必武在此出生,并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