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汤和,字鼎臣,生于公元1326年,死于公元1395年,享年70岁。濠州(今安徽凤阳)太平乡东湖村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村老乡,引路兄长,忠实战友,得力助手。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被授二十八侯之首——中山侯,位列六公之后,排名第七。公元1378年,汤和被增补封为信国公。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史称东瓯襄武王。 汤和古迹园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曹山南麓,占地54.19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其墓是依山开凿而建的长方形石坑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墓长10.3米,宽5.8米,深6.2米,由前室、后室和一侧室构成。墓前有神道,原长225米,现长160米。神道两侧有石像6对:望柱1对、战马及侧立牵马士1对、跪羊1对、坐虎1对、文臣1对、甲士1对。神道前端立一块高6.35米的神道碑。
张廷玉墓园东向略偏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其下三层地墁石祭台扇形展开,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再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前立四柱石坊。石坊下50米为张氏享堂,享堂前设照壁,上嵌雍正书“调梅良弼”、“赞猷硕辅”石匾。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生,三十九年中进士。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三年,署大学士事。四年晋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康熙实录总裁官。六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其事。
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目前,全山磴道总长约85公里,有石阶6.3万余级。历代铺筑磴道的同时,还在沿线相应修建了一批时代特色鲜明,且与自然风光互为辉映的楼台、亭桥等景观设施,折射出黄山景观建筑尊重自然的营构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类探胜娱游、开发利用自然的智慧创造,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黄山交融的结果,其修筑的历程即是一部黄山建设发展的历史,不仅在黄山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当今黄山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根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勘察鉴定,黄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为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 北宋早期,无为市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遂在汰水边(现西河)辟地建寺,称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到衰,后只剩下一个古塔。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整修,才使得古塔安然无恙。 清末至建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塔体下层砖石剥落,塔的损毁开裂,草木丛生,“文革”期间,幸得当地群众保护,才免遭劫难。 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现场勘察,黄金塔是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清道光《无为州志》记载:“在太平乡汰水南有古塔一座,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僧登公开建,明洪武间僧惟了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