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14年,有“渭水长虹”之称,为甘肃省目前仅存的悬臂梁与叠梁拱结构相结合的木桥,是研究我国桥梁建筑史的实物资料。自建成以来,民国军政要人相继题写牌匾,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大大提高了灞陵桥的历史价值。
俄界会议旧址以围墙以外10米划定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200米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另外还以俄界会址对岸两棵古杨树为中心以规划千人会场,并向四周延伸100米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迄今为止,俄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工作已完成,并成立了迭部县俄界国家级重点文物管理委员会,使该处文物的保护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1976年发现,遗址采集有砍伐器、刮削器及动物化石等,并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包括一小片右额骨鳞部,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右颞骨,枕骨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人头盖骨化石在牛角沟高约40米的坡面台地内出土,1984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性头盖骨,距今约5万年,被命名为“泾川人”。
遗存以旧石器时代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遗存。1984年和1987年分别采集到原始人头骨化石、颈骨化石、肋骨化石以及打制的石弹、尖状器等遗物标本。人头骨化石经测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与河套人同时期的古人类,距今3.8万年,被命名为“武山人”。遗址断面上暴露有白灰面、红烧土等遗迹。地表散布有大量彩陶片、泥质红陶片,出土过双耳红陶罐、磨制石杯等。
文化特征鲜明,内涵丰富。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中彩陶占85%以上,堪称彩陶的鼎盛时期。在半山类型遗址和墓葬中反映了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男性较马家窑类型时期逐渐在社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
甘肃南部地区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面积大,既有居址,又有墓葬,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以及演变发展具有重要价值。1985年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出土有彩陶罐、彩陶瓶、石器等。陶器分为红陶、彩陶和灰陶。其中,红陶又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纹饰有垂幛纹、鸟眼纹、圈点纹、燕尾纹、鸟羽纹、带状纹和网格纹等。
目前洮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中心聚落,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保存完好,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结构、家庭婚姻形态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进而对中国文明起源不同模式的研究也有深远影响。
遗址由聚落址、窑址和墓葬组成,一处比较典型且保存较好的齐家文化遗址,为研究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分布、类型、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1976年发现,1981年,临夏州博物馆会同康乐县文化馆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鉴于该遗址墓葬葬式及其器物组合特征明显,且在康乐、广河、永靖和兰州等地都有分布,具有典型意义,曾一度被命名为“边家林类型”。这一考古学文化类型填补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至半山类型之间的缺环。
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堆积厚,既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也有秦汉时期墓葬及遗物。遗址周围还发现了同时期的聚落址,面积均在1~3万平方米。西山遗址是达溪河流域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史前遗址,具有大型中心聚落的特点,是仰韶文化向西北发展的重要实证,对研究西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是四坝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对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和序列具有重要意义。缸缸洼遗址发现的铜渣等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铜器制作及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中心地区为沙土梁,远眺红如烈火,故名。包含有马厂、齐家、四坝文化三种内涵的文化遗址,是目前甘肃境内齐家文化和马厂类型分布的北界。遗址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包含物多,是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的重要遗址。遗址发现大量与冶铜相关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冶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