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此庙系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江淮之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198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多次维修。奕世尚书坊为仿木石构牌坊,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为纪念明代户部尚书胡富(1454~1522年)和兵部尚书胡宗宪(1512~1565年)而立。主体结构由四根主柱、四根定盘枋和七根额枋组成,南北两向各有抱鼓。徽商胡炳衡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建于清。前后两进,前厅后室,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四周封砌马头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传统民居。步入大门为方形天井,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人字轩顶。穿过太师壁后面的过道为后室,系二层小楼,宅右有厨房、庭院、古井。整幢建筑保存完整,木构件、木门窗雕饰精美。
元代建。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现有泮宫、快睹、仰高三坊,以及泮池、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奎光阁等建筑。 饱经沧桑的孔庙,虽占地面积有所减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伦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近年来经国家拨款维修,面貌一新,接待四方游客。第一进院前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第二进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人们总爱扶栏登桥,俯视碧水游鱼。池北中轴线上为“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由戟门进入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黉学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成臀两侧有配庑,是放置从祀牌位之所。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块月台,台周护以雕花石栏,台左、右是两棵参天银杏树,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从大殿左、右两则之“外堂”、“入室”二门即进入第四进大院,明伦堂居最后。现为县文化馆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