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遗址,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高地上。上宅遗址地势高出泃河河床10—13米,其中二期文化堆积层是主要堆积层,出土遗物丰富,特征鲜明,其中鸟首形镂孔器和大口深腹陶罐是自身特征明显的代表性器物。上宅遗址以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前10000年—前2000年)考古的空白,在中国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上宅遗址前期的历史和后期的文化、审美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10月7日,上宅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盐山新志》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合骑候国,称合骑城(郛堤城遗址)。《长芦盐法志》称郛堤城遗址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称伏狄城,俗称武帝城。郛堤城遗址城墙呈方形,四面城墙残存,东南西北各约500米,出土有绿釉残陶钵、三棱铜箭镞、古盔等。郛堤城遗址内的瓮棺葬时代为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晚期至西汉(前202年—8年)早期,瓮棺葬群规模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密集、年代清楚,对研究战国秦汉(前5世纪—1世纪)时期的历史和黄骅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贝州故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城关村,为宋代古城遗址。贝州历史悠久,古时因富庶曾有“天下北库”之称,历史名人窦太后、王则、崔浩、武松等均与贝州渊源颇深。2019年10月,贝州故城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金史》载,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曾驻夏于西京路宣德州龙门县(县治位于太子城遗址东南18千米)的泰和宫(太子城遗址)。
土城遗址位于康保县西南二号卜乡,地处河北、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遗址城墙大多清晰可见,城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宽约660米。
第八批国保。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发现了峙峪遗址。峙峪遗址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出土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镞等两万余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罕见。此外,发现了细致打击成的骨尖状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迹清楚的骨片,也可作为某种工具使用。还有1件可以反映磨制钻孔技术的扁圆形石墨装饰品。
第八批国保,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是龙山文化(前2500年—前2000年)晚期的一座石城聚落。2016年3月,碧村遗址入围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9年10月7日,碧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河口遗址,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经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发掘得确定知为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时期。新石器遗址位于西部,西周遗址位于中部,东周遗址位于东北和北部,墓群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汉代遗址位于遗址的南部,文化层厚约0.5-2.5米。断崖上暴有灰坑,地面及灰坑内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红陶片;西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罐残片;春秋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甗、泥质灰陶绳纹盆、罐残片;战国时期的卷草纹瓦当残片及陶支垫;汉代的绳纹筒瓦、板瓦等残片。
南梁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南边跨故城水库至水库南岸,北边抵南庙村南沟壑,东边伸入上、下二涧峡,西边与北常村接壤,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900米,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2019年10月7日,南梁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苇沟—北寿城遗址包括南寿城、北寿城、东寿城、苇沟、老君沟、后苇沟、营里、曹家坡、凤架坡之间的一大片古代遗址,以苇沟——北寿城晋文化城址为代表。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国保。据传故城为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遗址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长4.65公里,共设九座城门。城墙上宽4米,下宽15米,夯层明显,厚0.08米,土中夹杂有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