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汇集多个时代、多种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大型古文化遗存地,对我国考古学、汉晋史、西夏史和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该墓群出土的大批汉简,是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为研究汉代经学、版本学、校勘学、古文字学、简册制度、礼俗及养老、尊老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发现的《仪礼简》、《王杖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公共墓地,其中秦墓发现多而集中,出土物丰富。竹简是继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之后的第二次重要发现,也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秦文化典籍。7幅木板地图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地图实物。西汉纸定名为“放马滩纸”,亦是目前时代最早的麻纸实物,将中国发明造纸术的年代提早了三百余年。
甲子墩墓群是河西地区规模较大的古墓群之一,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丰富,对研究汉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埋葬制度、丧葬习俗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融合、文化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具有丰富的汉代和前凉时期文化遗存,不仅为研究汉及前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俗、丧葬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而且为河西地区的汉晋墓分期断代提供了有力依据。
群规模大,保存较好,是研究汉、魏晋、唐时期瓜沙地区丧葬制度变化的重要历史资料。踏实一号大墓墓阙是已知国内现存唯一的东汉时期土坯垒筑的子母阙遗存,体量尺度也远大于内地的汉代诸石阙,是研究汉至魏晋建筑史的重要材料。
国内现存最大的汉、回鹘文和汉、蒙文对照的碑刻,对研究回鹘族的起源流派,汉、蒙、回鹘族的关系以及元代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高昌王碑记载了回纥在甘肃河西居住和发展的历史,填补了《元史》和《新元史》的空白,是研究斡栾家族及回纥史、河西走廊多民族史的珍贵文献文物资料。
始建于五代,清咸丰五年维修。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无台基和基座,三级楼阁式砖塔。塔儿庄塔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整体保存较好,对研究西北地区的唐及五代建造技术和工艺以及建筑结构等具有较高价值。
始建于宋,第一层镶清道光十二年所立《修补塔序》。塔为八角九级空心楼阁式砖塔,通高25米,设计科学,造型优美,其仿木结构砖雕精美逼真,是研究宋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实物资料。
约建于北宋。系红砂岩楼阁式石造像塔,六面体,存7层,高5.7米,白马造像塔雕刻工艺精美,塔体各层浮雕及佛像造形独特,保存完好,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造像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约建于宋,采用当地红砂岩石凿磨镶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顶部残损,现存11层,残高8米,建造风格独具特色,是研究西北地区宋代建筑史、建造技术、建筑工艺及佛教文化的实物依据之一。
建于元世祖中统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为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向上逐层微敛,顶有塔刹,砖塔保存完整,对研究宋代建筑形式和建筑工艺、风格等具有较高价值。
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原为七层,高30.18米,现存六层,高21.7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在造型和结构上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宋代建筑与砖雕艺术结合的体现,对研究西北地区砖石结构建筑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