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改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始称法兴寺,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
第三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仅存正殿及唐碑1通。大殿依其形制、结构和手法,为唐代遗构。正殿平面正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7.05米,进深三间四椽,总进深7.03米,单檐歇山顶。
风穴寺,拥有唐塔等历代古建筑和中国第三大塔林,是一处兼具文化与自然特色的古迹。1988年,风穴寺及塔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历代多次重修。原寺已毁,现存大殿为宋代重建。该殿梁架结构颇为特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一例。大殿面阔三间,10.6米,进深三间六架椽,10.5米,殿高约8.5米,单檐歇山顶。基座高1米,前有月台。大殿平面用檐柱12根,柱头用阑额、普柏枋联接,阑额至角柱不出头。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批国保,寺分古青莲寺和青莲寺两部分。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初名“硖石寺”,至唐太和二年,创建上院即今青莲寺。咸通八年(867年),敕赐“青莲”为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第三批国保,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清雍正九年、乾隆二十九年和嘉庆年间多次补建修葺。寺内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万佛殿及殿内彩塑保存了五代原貌。寺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万佛殿居中,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碑廊等,后院建三佛楼,两侧为观音殿、地藏殿。
第三批国保,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原名仙岩院,亦称大云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禅院。后逐渐荒废。现存建筑除大佛殿与七宝塔为五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
第三批国保,原名“大藏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徽宗政和年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保留了中国古建筑从宋代过渡到明代时期的一些特征,是研究中国南方地区在这一过渡时期中的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崇福寺五进院落,古朴华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辽金三大建筑之一,“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之一,其弥陀殿为“山西省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寺院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金皇统三年(1143年)建弥陀殿,金代又建观音殿。弥陀殿之琉璃脊饰、华册巨匾、雕花窗棂、精美壁画、塑像背光等“五绝”享誉中外,观音殿之“减柱营造法”为现存最早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