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故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面积呈不规划方形,周长10615米。城墙逶迤起伏,残存垣垛高出地面4-7米左右,底部宽20-30米。经考古专家普探,发现故城有大小城门8处,城内有各类作坊10余处,居住遗址9处。
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都城,秦国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长达300余年。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秦雍城遗址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秦雍城遗址的宏伟规模,不仅反映了秦国早期国力的逐渐崛起和强大,而且显示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浩大气魄。
第三批国保,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地方性国家,中山古城遗址对认知战国时代中国文明,研究古中山国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古城遗址基本保存了城防体系和建筑、手工业遗址、王陵等重要建置,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大型城址,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城市营建理念。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平山、灵寿及整个石家庄市的考古保护和发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玉门关遗址,又名小方盘城,是西汉玉门都尉治所遗址,关城周垣尚在,方形,夯土修筑,现存关城城墙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高9.7米;河仓城,又名大方盘城,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等给养的军需仓库。
历史上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