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北方陶瓷分布的空白,对于白瓷的形成与发展、冀晋窑口关系等,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在中国北方陶瓷发展史上相当重要,具有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双重价值。
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齐名。元中都遗址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海山。元末明初明军在元中都设置兴和所。
第五批国保,遗址距今2-1万年,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和岩画两部分,是以典型细石器为主体。这是中国目前发现距今2-1万年前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
第五批国保。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
第五批国保,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是一处春秋至五代时期的遗址。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第五批国保,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唐开元十二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1988年,经勘探,明确了遗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缆固桥的铁牛。1991年3月,对该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出土的遗物有铁人四个,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七根),明代防护石堤约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
第五批国保,是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宋、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37年被日军烧毁,现仅存殿基、月台、道、柱础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