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楼元墓,墓上享堂俗传为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坐北朝南,为青砖拱券无梁结构,通高9.1米,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南东西三墙辟拱券门,楼顶为拱券穹隆顶。楼内中央发现一座蒙古贵族墓葬,并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衣物、金饰等珍贵文物。梳妆楼元墓的发现以及考古发掘获取的大量资料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习俗、礼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以及服饰演变为研究汪古部落及其他民族部落的文化增添新的实物资料。
第五批国保,墓群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1990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科学发掘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42块汉画像石。1993年春,又清理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17块汉画像石。同年马茂庄左表墓被洪水冲刷出土后发现该墓群,共收集村民建房时发现的汉画像石6块。
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拓跋睿之妻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太和五年开始建,八年告成,十四年入葬。永固陵前后三次被盗,墓室构件遭到一些破坏,墓内随葬的陶瓷、石俑、石兽全部被毁。规模十分宏大,其附属建筑还有永固堂、斋堂、石阙、月寺、方山石窟、灵泉殿、灵泉池及御路等。
第五批国保,据“段楫预修墓记”和对墓葬形制的判断,为金大定以前的段氏墓地。墓皆南北方向,结构形制近同,仅有大小和繁简之别。墓道有斜坡、阶梯、竖穴三种形式,较狭窄。墓门外仿木构门楼装饰华丽,或设重台勾栏,或雕武士、镇兽。门洞内砌筑板门。墓室平面多为长方形,部分为方形,墓顶均为方形覆斗顶。墓室建筑主要表现墓主生前的豪华宅地――四合院,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雕飞马、奔鹿等兽,刻工精细。也有少数中间雕墓主“开芳宴”,而次间置屏风雕孝子图。
析木城石棚是辽宁省迄今发现的石棚中规模较大、建筑技术较高、保存较完好的石棚之一。作为巨石文化的一种,它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支石墓有密切的关系。石棚集祭祀、埋葬于一体,对研究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叶茂台村西北和北山的山坡,是辽丞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墓的型制多样,文物丰富,对研究辽代历史和契丹民族习俗有重要意义。
明时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墓。浡泥国位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太平兴国二年(977),已与北宋交往。明永乐六年(1408)国王麻那惹加那与其妻、子女、陪臣等150余人到达南京,居住于会同馆,同年十月病故。遵其遗嘱,明以王礼葬于南京。墓前有神道石碑1座,石雕文臣、武将及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保存基本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