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唐咸通十一年创建,金末被焚毁,元泰定三年重修,明初寺院再度荒废。明成化三年(1467年) 重建,至天启二年(1622年)初具规模。清代又曾补葺。现存寺内建筑、彩塑、壁画均为明代作品。
第五批国保,据寺内碑文载,寺创建于元大德七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内原有建筑大部已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元代遗构。寺坐北朝南,大雄宝殿位于寺院正北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572平方米。殿前月台宽敞,殿顶筒板瓦覆盖。斗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式,减柱造,柱础方形,柱径甚大,达0.83米。梁架为彻上露明造,草袱作法,前后乳对四椽用四柱,前后金柱上各施大额枋横跨三间,元代特点显著。
第五批国保,因庙前有五龙泉,庙内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当地乡人尊称“五龙王”,故庙名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是国内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
第五批国保,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宋代原构,享亭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享亭、献殿、大殿、寝殿。前院东西两侧为廊房,后院东西两侧为厢房。
第五批国保,寺已毁,现仅存唐代报国寺泛舟禅师墓塔。塔始建于唐贞元九年,长庆二年镌造墓铭。塔为单层圆形砖塔,总高10米,底面直径5.7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高度约占三分之一。塔基砖砌圆筒形,座上有砖雕门并隔以间柱。须弥座上为砖砌圆形塔身,塔身中空,南面正向开门,门槛、门颊和门额均用石料制成;塔身内为六角形小室,顶部为叠涩式藻井,正中有0.4米的小孔,直通上室,上室仍用反叠涩砖收缩至塔顶。室外以八根倚柱分隔为八面八间,门侧按木构形制刻破子棂窗;塔刹下部为两层山花蕉叶,其上承托覆钵、垂莲、仰莲、宝盖,最上端冠以宝珠。
第五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康熙四十七年碑载:“宋宣和、金天会年间,此院已称古院,则其创建之由邈乎远已。”现存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东西配殿为清代所建。
第五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 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金代风格。余皆明、清重建。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主要建筑正院有戏楼、钟鼓楼、南殿、正殿、东西配殿;偏院内主要建筑为关公殿。寺院山墙外有千佛塔一座。
第五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北齐河清四年重修。北宋治平元年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
第五批国保,始建于金正大六年(即南宋韶定二年),后历代曾数次修葺,现存主体建筑三清殿为金代遗构,玉皇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关公殿、玉皇殿、三清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厢房、廊房、耳殿。
为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之行宫。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藏山庙记》有“重建于金,源之于承安五年”的记载。自汉、唐、宋、元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寝宫为金代原构,正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56.48米,东西宽62.63米,总占地面积3537平方米。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门(后兼戏台)正殿、寝宫,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碑廊和仪门分立二楼左右。碑廊内保存有大王庙与盂县境内重要碑刻十余通。
第五批国保,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廨署创建于元大德间。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国23年(1934年)10月最后一次重修题记。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第五批国保,又称香严院,俗称阁则寺。据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德宗贞元年间赐名香严寺。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均有修建。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毗卢殿、十王殿、伽蓝殿、东西配殿等七座建筑为元代,余皆明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