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道二年僧人智元所建,得名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祖师殿三部分,大雄宝殿保存了唐代和宋代的建筑特点,以斗拱设计称绝,对于我国古代的建筑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山门前有六祖井泉和碑廊,廊中保存了很多碑文;庵内有凉亭花圃,满岗的梅树使梅庵显得优美雅致,富有诗意。
11世纪初由古格王益西沃所建,其规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
建于1081年,原规模较大,有内外三重院墙,现仅存主殿。扎塘寺是西藏较早的建筑之一。
西夏国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是全国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正中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高7.8米,脚长4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
初建于元代元右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元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扩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
据《定兴县志》载,慈云阁原名大悲阁,其始建年代不详,以阁内大悲佛铜像而得名,后毁于战乱。元大德十年僧德宝在故址重建此阁,明万历年间李尽传重修,因佛教视心慈为贵,贵慈如云,改名慈云阁。现存建筑仍为元构。
第四批国保,又称姬氏老宅,是迄今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民居建筑。该建筑前檐以四根石柱支撑,青石门墩上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等字样,其余均为木制结构。建于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民居建筑,尚属元代民居建筑的孤例。
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曾予修补。庙内现存廊庑、献亭、正殿、垛殿等。牛王庙戏台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后檐下以及左右两山面的后三分之一部砌砖墙。前檐下和左右山墙的前面大部分敞开,使得观众可以三面观看。这种可以三面观的戏台是更早期的作法,年代一般比正面观的戏台要早。
绛州大堂,第四批国保,位于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
第四批国保,是山西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是山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榆次城隍庙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第四批国保,霍州署创建年代不详,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版《霍州志》记载,元代州署具有一定规模,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建筑全部塌毁。次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火灾,唯大堂幸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后代又有增补修葺。现存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仪门、戒石亭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元延祐七年(1320)建造,明清两代屡加修葺。真如寺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进深十椽,前四椽栿后乳栿用四柱。前槽空间颇为宽敞,并在四椽明栿上立蜀柱,在蜀柱和前金柱间施平棊。平棊从次间转向山面,延至后金柱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