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一座古老庙宇,以保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画而闻名。寺院面积23亩,建筑12座,依次为:山门、照壁、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文物展室、文物库房等,其中释迦殿、毗卢殿均绘有明代壁画。
第四批国保,又名小西天,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建于明朝庆隆年间,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
始建于北齐,扩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 ,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万里长城—九门口全长1704米,城桥长97.4米,横跨九江河,享有“水上长城”之美称。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史称“京东首关”。
彩衣堂初名“森桂堂”,为常熟大族桑瑾建于明代成化、弘治间。清同治、光绪二帝师傅、户部尚书翁同龢故居。
南宋末年,诸葛亮第二十五世孙迁徙于此,至明清两代兴建了三十余座厅堂及大批居住建筑,形成了所谓“九宫八卦阵”的村落布局。现村内仍保存丞相祠堂、大公堂等厅堂及众多的明清民居建筑。村中现仍保存了几十座明清民居建筑,其中包括大宗祠、象贤厅等祠堂,望云楼、金海土等住宅,以及牌坊、过街亭、骑楼等各类建筑。
蒲壮所城保存完整,对研究东南沿海抗倭和明代军事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蒲壮所城内街巷与格局从明代至今没有变动,有城隍庙、妈祖庙、铁械局、跑马道及明代浙南民居群等多处古迹。
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六处。
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老屋阁及绿绕亭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西约4公里的西溪南村。该村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始建于唐,鼎盛于明清,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村中至今仍保存明清建筑100多幢,老屋阁及绿绕亭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东山关帝庙,是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