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至南北朝时期河间王及其子孙、乐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献县境内墓葬的总称。现存37座汉墓。献县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汉代的始终,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献县汉墓群就其规格数量而言,在全国的汉墓中名列前茅,在河北省的汉墓中独一无二,是汉代通史的地下陈列馆和博物馆,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汉墓群为依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献县汉文化体系,成为献县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及后代各王的陵墓。从梁孝王刘武开始,西汉梁王死后可能全部葬于芒砀山,现除主峰未发现外,已查明的汉代梁国王陵有保安山梁孝王墓、李王后墓、柿园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王后墓、黄土山一、二号墓、窑山一号、二号汉墓、南山一、二号汉墓、夫子山一、二、三号汉墓、铁角山一、二、三号汉墓等二十余座。汉梁王墓群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包括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精品。墓前左侧还立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的碑楼1座,碑楼内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冠与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隶两种书体。
即诸葛亮墓,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河两岸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1996年,诸葛亮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陵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城西5公里处三畤原上,即: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此处埋葬的是隋代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杨陵区因此而得名。杨坚在位23年,公元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此地。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冢高13米,周长230米,陵园地面建筑无存,仅有古兽一对(獬豸),位于冢南200米处,西侧的头向东,高1.9米,身长1.93米,胸阔0.72米,东侧的已迁展在西安碑林石刻馆内。这对石兽是中国早期的重要艺术作品,在古代石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辽天庆六年)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群(西区为韩姓墓地),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发掘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跨越时间长达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