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北齐河清四年重修。北宋治平元年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
第五批国保,始建于金正大六年(即南宋韶定二年),后历代曾数次修葺,现存主体建筑三清殿为金代遗构,玉皇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关公殿、玉皇殿、三清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厢房、廊房、耳殿。
为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之行宫。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藏山庙记》有“重建于金,源之于承安五年”的记载。自汉、唐、宋、元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寝宫为金代原构,正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56.48米,东西宽62.63米,总占地面积3537平方米。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门(后兼戏台)正殿、寝宫,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碑廊和仪门分立二楼左右。碑廊内保存有大王庙与盂县境内重要碑刻十余通。
第五批国保,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廨署创建于元大德间。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国23年(1934年)10月最后一次重修题记。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第五批国保,又称香严院,俗称阁则寺。据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德宗贞元年间赐名香严寺。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均有修建。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毗卢殿、十王殿、伽蓝殿、东西配殿等七座建筑为元代,余皆明代所建。
元太宗已丑(1229年)年建,明、清和民国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玉皇殿、关公殿、二郎殿均为元代建筑。寺庙坐北向南,分前后二进院落,总建筑面积4128平方米。后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正门、仪门、月台、八卦台、玉皇殿。二郎殿和关公殿位于玉皇殿东西两侧,舞台置于前院南侧,东侧为玉皇庙大门。
俗称“大寺”。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回归故里邀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归里后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 “永安寺”。元延二年(1315年)高定之孙高璞捐款在寺内建造了“传法正宗殿”,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传法正宗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寺院坐北朝南,原有规模甚大,现存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两侧为东西垛殿、东西配殿。
第五批国保,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寺院主体建筑南大殿为金代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木佛由独木雕成,为金代原物,在国内仅此一件,珍贵无比。
第五批国保,始建于金大定十七年,明代曾予增建,清代又进行过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以山门为界,分上、下两院。上院中轴线上建有正殿、香亭,正殿两侧置耳房三间,香亭与山门之间两侧各设廊庑七间,紧靠东西廊庑的南面分别建钟、鼓楼。
第五批国保,又名在中堂,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曾多次增修扩建,民国初年逐成今日规模。大院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19个小院,313间房屋。
第五批国保,据碑文记载,庙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金、明、清历代曾多次补葺。现存建筑天齐殿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遗物。庙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庙最前端的山门,内有东西廊庑,中有一方形水沼,沼北建舞楼一座,楼北后院正中为天齐殿,两侧东西配殿、东西垛殿各三间。
第五批国保,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原名安吉寺,曾为唐代宗之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嘉三年改今名。金、元、明历代皆有修葺。清初,被康熙皇帝誉为“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曾就读于寺中,后世进行了大型修建,始成今日之规模。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